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01)
报纸(161)
学位论文(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10)
地方文献 (48)
地方风物 (6)
红色文化 (3)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64)
2012(34)
2011(46)
2009(17)
2007(20)
2004(6)
1995(8)
1991(5)
1985(3)
1983(1)
按来源分组
都市消费晨报(2)
中国体育(2)
史学月刊(1)
新闻通讯(1)
中国社会报(1)
小学教学参考(教育管理)(1)
学术界(1)
广东艺术(1)
剧作家(1)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1)
在全省宣传贯彻《山东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座谈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山东  办法  语言文字工作  座谈会  讲话  副主任  审议 
描述:在全省宣传贯彻《山东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座谈
国有企业定位探究——国有企业应是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
作者:李治国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定位  经营目标  指令性管理  总量和布局  社会主义 
描述:是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利润最大化不是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
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
作者:郭春宁  来源:中国特殊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基本公共服务 
描述:研和信息化工作,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落实扶残助学政策措施,推进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帮助每一个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得到适宜的教育。
关于将黄鹤—金铃片区打造成“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议
作者:陈志泰 刘建平  来源:新重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  国土资源部  黄鹤  地质资源  石柱县  观赏价值  自然景观  片区  保护性开发 
描述:府驻地以东、石黔路的六塘乡—黄鹤乡政府驻地以北、冷水镇
着眼“新生代”,启动人的城镇化:专访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
作者:陈融雪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超过流动人口半数。
关于将黄鹤一金铃片区打造成“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议
作者:陈志泰 刘建平  来源:新重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家地质公园  国土资源部  黄鹤  地质遗迹  观赏价值  地质科学  自然区域  人文景观 
描述:国家地质公园是由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和较高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截止2011年11月,国土资源部共公布
重构的女性神话:论《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的女性意识
作者:周娅 赖力行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神话  女性神话  至情  至情  生命  生命  性灵  性灵  文心  文心 
描述:《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是众多《牡丹亭》评点中突出的一部。其特点在于,作为批评主体的三妇,在历史语境中的女性本体立场观照下,以生命践行至情、凭"性灵"咏叹至情、秉"文心"体悟至情,重构了一个源于评点对象而终有超越的现实版的女性神话。
从皇家粮仓厅堂版昆曲《牡丹亭》看制作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作者:熊姝  来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王翔  王翔  制作人意识  制作人意识 
描述:本文从皇家粮仓厅堂版昆曲《牡丹亭》的演出盛况,看到了制作人在戏曲剧目创作中的创造与智慧。制作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正在挑战着以往导演中心制、名角挑班制等固有的戏曲创作模式,必将对戏曲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
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的交融--接受美学视域中的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张晓玥 李蓉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  传播新思路  古典美学  现代意识 
描述: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8所高校巡演,在大学生中引起巨大反响。它能够吸引青年、打动青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全面占有和发掘原著艺术资源的基础上,以遵循昆曲艺术精神与表现原则为前提,对乐、歌、舞、戏、诗诸种艺术元素做出新的整合与调配,创出了一条传播昆曲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路。
作品的历史意识与作家的文学观念:评长篇小说《汴京梦断》(第
作者:王畅  来源:渤海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文学观念  历史意识  历史题材  长篇小说  作家  司马光  文学作品  当代意识  小说创作 
描述:《汴京梦断》(第一部)是近些年来我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部力作.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并不是按照作家的某种文学观念,去筛选历史生活,甚至改造历史真实,以适应作家文学观念中的某种所谓“当代意识”;也不是从历史题材中,牵强附会地“发现”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