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008)
报纸
(621)
学位论文
(163)
图书
(142)
会议论文
(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963)
文化溯源
(2)
地方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11
(482)
2010
(478)
2009
(428)
2008
(371)
2003
(234)
1996
(217)
1994
(202)
1987
(132)
1979
(36)
1974
(96)
按来源分组
佛教文化
(7)
当代传播
(5)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5)
中华书局
(2)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1)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
(1)
小学生天地(中年级版)
(1)
新语文学习(高中)
(1)
今日中国出版社
(1)
中国医疗保险
(1)
相关搜索词
城镇职工
王安石
古典散文
《乌江亭》
《题齐安驿》
古代文学
三皈依
古诗
答司马谏议书
妻子
两面派
历史风云
基本观点
力量
兴亡之感
作者
墙角
唐宋八大家
唐人
子代
司马光
复古派
中学生
历史
中国历史
瓜州
诗歌创作
绝句
三点测交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王安石回信】搜索到相关结果
7008
条
王安石
与美国的农业贷款
作者:
严建平
来源:
政府法制:法制参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王安石
》
农业贷款
美国
长篇历史小说
著名作家
改革精神
改革家
描述:
近日拜读了著名作家万斌生的长篇历史小说《
王安石
》和何建辉编著的《不朽的丰碑——
王安石
》,不禁感慨万分,为这位伟大的改革家、大宰相的改革精神为之自豪。由此想起,这位十一世纪改革家
王安石
不仅在国内享有
《
王安石
诗》隶书
作者:
李亮
来源:
殷都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
王安石
诗》隶书
王安石
改革走样的当前警示
作者:
王春南
来源:
人民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宋神宗
改革
青苗法
宋理宗
宰相
免役法
朝廷
官府
皇帝
描述:
公元1069年启动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
王安石
改革,本应是利民、利国、利朝廷的好事。然而推行的结果,百姓因未得实惠而失望;朝臣非议新法的很多;就是支持改革的宋神宗也时露不满。这场改革,在哪些环节上
王安石
变法的历史价值
作者:
老六月雪
来源:
党课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历史价值
唐宋八大家
青年时期
社会经济
政治家
改革家
思想家
描述:
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
变法新评
作者:
钱正彪
来源:
甘肃教育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王安石
变法
背景
影响
评价
描述:
王安石
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均输法;二农田水利法;三青苗法;四募役法;五方田均税法;六市易法;七将兵法;八保甲法;九保马法;十军器监法。"虽然历史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
王安石
王安石
鄙视阿谀奉承之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李师中就在舒州(今徐州)花巨资让能工巧匠建了一座豪华的亭子,取名为“傅宕亭”。因为
王安石
曾在舒州做过官,后来又被封为舒国公。李师中这样做,是把
王安石
比作商朝国王武丁时期治国有方的良相傅说,对
王安石
王安石
发明喜
作者:
暂无
来源:
快乐语文·中高年级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因赶考,没有停留细想下联。 到了京城考完试后,主考官面试考生。轮到
王安石
时,主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念道: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要
王安石
对出下联。
王安石
脑子灵光一闪
王安石
提价度荒年
作者:
朱国勇
来源:
特别文摘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反而发出公文,以政府的名义硬性规定:鄞县境内米价每石三千文! 这位大胆的县令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
王安石
。 一时间,宁波境内民怨沸腾,尤其是一些普通百姓骂得最厉害。因为米价太贵,不少
人物 拗相公
王安石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儿后,发生了意外。一句“孺子其朋”,让仁宗皱了下眉头。这是周公训成王的话,意思就是“你这年幼的王啊,今后要和群臣融洽相处”。区区一个
王安石
,竟敢用这种口气对答天子考题。仁宗再读下去,觉得
王安石
文笔
论
王安石
的平易诗风
作者:
童强
来源:
古典文献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
刘辰翁
梅尧臣
黄庭坚
风格
诗歌形式
表现手法
题材
山水田园诗
诗歌创作
描述:
黄庭坚认为
王安石
暮年小诗"雅丽精绝"。《漫叟诗话》又说:"荆公定林后诗,精深华妙,非少作之比。"实际上,
王安石
早期创作中就已经表现出精丽工巧的艺术特点,正如陈师道所概括:"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
首页
上一页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