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教学语言应是讲礼貌的(观摩篇)
作者:仲伟功  来源:浙江教育(中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教学语言应是讲礼貌的(观摩篇)
刘衡人物报道的语言特色
作者:胡继红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衡  人物报道  群众语言  第一人称  白描 
描述:刘衡的人物报道 ,清新、自然、质朴 ,情真意切 ,生动感人。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简洁、通俗 ,是人民群众语言艺术的结晶。其语言特色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简洁生动的快板语言 ,个性鲜明的写话语言
洞察力与穿透力——论风马长篇小说《去势》的语言
作者:牛正寰  来源:青海湖文学月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语言文字  二十年  穿透力  小说作者  去势  读者  黄鹤  解决之道  起伏跌宕 
描述:和起伏跌宕的情节,精心编织的细节和故事全都被这种阅读方式所解构。那么,解决之道何在?除了语言还是语言;精彩,必须是精彩的语言!我想,风马先生的聪
王安石绝句的情感内涵和语言特色
作者:赵建梅  来源: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语言特色  情感内涵  绝句  人情味儿  色彩词  关注现实  密切相关  仕宦生涯  北宋 
描述:风格的变化与其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王安石少有壮志,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二十二岁考中进士,开始仕宦生涯。无论做地方官,还是入京为官,他都全力关注现实。在京担任三司使度支判官期间,上了有名的万言书,提出改革之见,仁宗未予理睬,未能付诸实践。安石还是幸运的,有生之年终于拥有了实现宏愿的机会.从熙宁二年(1069)到熙宁六年(1073),安石任参知政
看似寻常最奇崛--文本语言探幽
作者:陈道志  来源:新课程研究(下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寻常”,却意蕴“奇崛”,耐人寻味。而这样寓“艰辛”于平易的文本在教学中俯拾皆是。那么,教师如何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透过“寻常”文字一览文字背后的“奇崛”之景呢?
论宋代理学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影响
作者:苏宝荣  来源:古汉语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理学  语言文字学  乾嘉学派  “右文说”  乾嘉学术  《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学术思想  《说文》  王安石  《诗经》 
描述:字学不能不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是:(一)直接影响:理学的思辨精神启发宋人对语言文字研究作理性的思考:其一是在语言文字的说解中力求创发新义;其二是注重对语言规律的探讨。(二)历史的影响:为后世
古雅:《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气脉
作者:姜志军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诗词  《西厢记》  林黛玉  贾宝玉  《牡丹亭》  曹雪芹  大观园  气脉  警幻仙姑  文化思考 
描述:品读《红楼梦》诗词,给人一种时空的纵深辽阔感和文化气脉的雄厚流动感,使人能触摸到它搏动的文化气脉,能把玩它古朴优雅的审美意蕴。
诗词尝析偶拾
作者:流舟  来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偶拾  “多”  典故  叶燮  古典诗词  “湿”  谐婉  晏殊  诗家语  字锤 
描述:古典诗词中往往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在诗词中融入一些历史故事传说,将它们组成诗材,用以表现主题。用典的目的大抵有二:一是增加诗词的容量;一是避免直说。 诗词比起小说、散文来,更要求高度凝炼。要以最少
历代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郝洪涛  来源:社科纵横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思想  梁启超  王安石  爱国诗  《狱中题壁》  《登鹳雀楼》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局限性  留取丹心照汗青 
描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历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几千年来,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诗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阅读与欣赏,并使之发扬光大。纵览历代爱国诗词
中国古代咏竹诗词漫谈
作者:王友胜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  郑板桥  中国文人  古代文人  王安石  中国传统美学  知识分子传统  文化人格  文化内涵  审美意象 
描述:中国古代咏竹诗词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