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词
-
作者:孙武军 刘禹锡 来源:少年文艺(写作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梧桐 李商隐 郑思肖 欧阳修 湘夫人 九歌 串香 诗情 屈原 晏殊
-
描述:秋词
-
纳兰词
-
作者:暂无 来源:青少年日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纳兰词 纳兰容若 晏几道 细读 人生 柳永 流转 开花 唇齿 蛰伏
-
描述:1月25日晴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在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词家的名字少有不好的,像晏几道、柳永、秦少游,但好似"纳兰容若"这样的又有几人?"纳兰容若"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阕绝妙的好词,唇齿之间
-
《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
-
作者:傅淑芳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时期 北宋王朝 发展史 李清照 王安石 宋代社会 士大夫 北宋末年 教坊 词学理论
-
描述:》还就词的创作方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具体意见。
-
前生今世四百年,牡丹国色动人间:汤显祖本《牡丹亭》及青春版
-
作者:张莉 来源:文学与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本《牡丹亭》 汤本《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 昆曲 昆曲 二重人格 二重人格 戏剧之美 戏剧之美 青春之美 青春之美
-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历经四百年而传唱不衰,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入手.试图从汤本《牡丹亭》以昆曲作为审美载体、杜丽娘形象二重人格的审美价值和青春版《牡丹亭》的戏剧之美、青春之美等几部分对古今两版《牡丹亭》进行解读,以期得到更多的审美感受和启示。
-
慨当以歌演至爱 撩魂动魄见真情 王英会舞台风采漫评
-
作者:刘福民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台呈现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 王英 《村官李天成》 风采 真情 《清风亭》 主旋律题材
-
描述:风亭》,二是自豫剧移植改编的主旋律题材现代戏《村官李天成》,深深感到现场观众动情动容为之感叹唏嘘的缘由正在于此。
-
亦都護高昌王世动碑复原并校记
-
作者:黄文弼 来源:文物 年份:196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昌王 武威 石碑 碑文 高昌国 元史 复原 西迁 虞集 交州
-
描述:损毁数字。后闻石碑因在抗战期间避免兵火,埋藏地下,已不知去向。今因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建立高昌陈列室,特
-
状瞬息变幻动景 寓政治人生哲理: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
作者:陶文鹏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人生哲理 醉书 天地自然 王安石 政治意蕴 瞬息 宋神宗 山水景物 日常生活
-
描述:气象万千、时空无限的天地自然,时常呈现稍纵即逝的动景,或演出美妙迷人的活剧。惟有才情敏捷运笔如风的诗人和画家,才能迅速捕捉和生动表现这种刹那变幻的物象景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语文教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 晏殊 《浣溪沙》 背景知识 备课参考 小学 语文 北宋
-
描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北宋初期做过宰相的词人晏殊写的《浣溪沙》一词中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称颂。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并不是晏殊所作,而是他的朋友王琪所作。
-
立意高远 尺幅千里——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赏析
-
作者:夏守柱 来源:阅读与鉴赏(初中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立意 王安石 《桂枝香 金陵怀古》 词 初中 语文 阅读欣赏
-
描述:立意高远 尺幅千里——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赏析
-
略谈王安石的文学创作
-
作者:钟尚钧 来源:阿坝师专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学创业 中国 北宋 散文 诗歌 杂文 词
-
描述:略谈王安石的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