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551)
期刊文章(4670)
会议论文(79)
图书(11)
学位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245)
地方文献 (38)
红色文化 (10)
地方风物 (9)
非遗保护 (9)
才乡教育 (4)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5525)
2013(239)
2012(312)
2011(303)
2010(256)
2006(199)
2002(143)
2001(162)
1997(102)
1996(109)
按来源分组
文汇报(56)
钱江晚报(16)
郑州晚报(12)
姑苏晚报(9)
名作欣赏(5)
乌鲁木齐晚报(3)
中国职工教育(3)
中国拍卖(2)
下一代(1)
小资CHIC!ELEGANCE(1)
梁廷楠剧作浅探
作者:刘荫柏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梁廷楠  戏剧理论  唐明皇  毛奇龄  小四梦  杨玉环  学海堂  杂剧  临川四梦  汤显祖 
描述:梁廷楠(1796—1861)是清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字章冉,别号藤花主人。广东省顺德县人。道光十四年(1834)副贡生,任澄海县训导,越华、越秀书院监院,学海堂学长,广东防海书局总
美女王嫱
作者:莜华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匈奴  呼韩邪  民族团结  王安石  中原王朝  冒顿单于  杨玉环  西施  女王  毛延寿 
描述:一中国四大美女中,除了杨玉环,其他三人都被赋予了爱国主义精神。越女西施为恢复越国而甘愿献身事敌,貂婵为除权奸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而王嫱(昭君)更是肩负民族团结的重任,远嫁漠北蛮荒之地。这些著名美人
伤仲?羡仲
作者:大丫山  来源:小作家选刊.作文考王(中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伤仲  北宋诗人  王安石  散文家  文章  学习 
描述:北宋诗人、散文家王安石有一篇文章叫《伤仲》,大意是说天资聪颖的神童仲因为没有学习,结果长大后沦为一个庸人。
伤仲? 羡仲!
作者:大丫山  来源:小作家选刊(作文考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学生  神童  北宋  父亲  文章  故事  学习方法  天资  初一 
描述:北宋诗人、散文家王安石有一篇文章叫《伤仲》,大意是说天资聪颖的神童仲因为没有学习,结果长大后沦为一个庸人。在一次课上,我把仲的故事讲给初一的学生听,之后让他们彼此交流和讨论,并各自
应是“绿”肥“红”瘦:薛法根《燕子》(第一课时)教学赏析
作者:廖纪元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段  燕子  教学  概括  引导学生  赏析  词语  课时  赶集  第二自然 
描述:【教学片段】师:这篇课文围绕燕子,写了它的哪些方面?请你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默读,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燕子的哪一个方面?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写在这个自然段的后面。(生默读概括,师巡视,先
职校校长,教育、经营都应是行家:访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
作者:阿妙 荆晶  来源:特区教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职校校长,教育、经营都应是行家:访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
《伤仲》浅析
作者:陈登亿  来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临川  书具  “之”  特权阶级  改官  公元  荆国  邑人  中小地主 
描述:观上也使人民得到一些好处。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等特权阶级的利益,他们坚决反对新法,排挤打击王安石。王安石最后被迫辞职,于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死在南京。
给“仲之父”提个醒
作者:程建平  来源:价格与市场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进人物  王安石  跳高运动员  未成年人保护法  “一切向钱看”  “加压”  七十二变  恋爱结婚  学习新知识  生财之道 
描述:给“仲之父”提个醒相传,宋朝金溪地方出了个神童名叫仲,五岁就能做诗,“文理可观,邑人奇之”,有人甚至出钱求他写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是生财之道,成天让他作诗卖钱,拉他到处卖弄才能,因而失之深造,昔时
方仲年谱
作者:徐强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金溪  北宋  神童  作家  江西  宗族  天才  父亲  金银 
描述: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方仲1岁。方仲,江西抚州金溪人。金溪三面环山,盛产金银,一溪绕城,其色如金,故名“金溪”。
吹毛求疵《伤仲
作者:赵东明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伤仲  “神童”  后天教育  王安石  寓理  文章  议论 
描述:王安石的《伤仲》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对比鲜明。仲5岁即"指物作诗立就",到十二三岁时作诗即"不能称前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