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297)
期刊文章(1237)
图书(52)
学位论文(50)
会议论文(3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532)
地方文献 (84)
地方风物 (21)
红色文化 (14)
宗教集要 (9)
才乡教育 (6)
文化溯源 (3)
非遗保护 (3)
按年份分组
2008(382)
2004(64)
2003(30)
2000(26)
1999(30)
1998(30)
1997(37)
1995(24)
1994(25)
1993(23)
按来源分组
文献(11)
抚州师专学报(5)
当代戏剧(4)
家庭中医药(3)
当代小说(2)
美术向导(1)
健康(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
万象(1)
驼铃(1)
《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一目次
作者:曹虹 蒋寅 张宏生  来源:古典文献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代  文学研究  目次  清末民初  集序  抒情特色  视文本  系列研究  侯方域  周亮工 
描述:《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一目次
王安石佚书《礼记发明》
作者:潘斌  来源:古代文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礼记》  《礼记》  《礼记发明》  《礼记发明》 
描述:》等著述,从中采王安石《礼记》训释65条,合为一编,以见王安石《礼记发明》之梗概。
王安石《尚书新义》
作者:陈良中  来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尚书新义    陈大猷  书集传 
描述:王安石《尚书新义》为其变法的理论支柱,但久已亡佚,程元敏《三经新义考汇评(一)——<尚书>》一书辑录氏《书》说554条,然遗漏东阳陈大猷《书集传》一书。《书集传》引王安石书说259条,42条同于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余话
作者:曹旅宁  来源:读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颂蔚  隋书经籍志  编年  顾颉刚  考证  题跋  崇文  中华书局  四角  令尊 
描述:上下皆满,审是颂蔚先生校本,面叶题字亦其手笔,书贾不识,仅标价四角,亟购归之,实快事也。乙未五月二日归海上后题记。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佘话
作者:曹旅宁  来源:读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学习方法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 
描述:《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自二〇一三年七月出版面世以来,承蒙读书界厚爱,热议迭起。承各方友朋提供资料,特据此做增补四条如下,以飨广大读者:
王安石《周礼新义》佚文补
作者:张涛  来源:宋史研究论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周礼新义》  佚文 
描述:《周礼新义》为王安石新法理论重要文献,然其书久佚,自清以来,学界汇集佚文者颇不乏人,至时贤《三经新义考汇评(三)——周礼》为集大成.然《新义》佚文,仍有遗珠.今蒐讨故籍,从中择要出佚文25则
王安石及其《字说》:介绍张宗祥本《熙宁字说
作者:曹锦炎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张宗祥  熙宁    政治斗争  政治家  北宋  训释  学官  文献通考 
描述:、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而不用。”《字说》一出,唐耜为之作《字说解》120卷;韩兼也作《字说解》数十卷;刘全美作《字说偏旁音释》及《字说备检》各1卷,并作《字会》20卷;太学诸生作《字说音训》10卷,一时习者蔚然成风。哲宗元祐中废新政,是书也因此遭到非议而被禁用。绍圣间虽又用以程试诸生,但不久旋废,今书已散佚不传。对于《字说》这样一部文字学著作,颇为历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1(总6)至1993年4
作者:吴宏岐 李令福 王宇尘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历史地理  论文分类  中国七大古都  总目  序跋  历史地理学  《水经注》  地理分布  史念海  吴宏岐 
描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1(总6)至1993年4
朱熹与吕祖的交谊
作者:刘昭仁  来源:黄山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理学  朱熹  吕祖  陆象山  《近思录》  鹅湖之会 
描述:说,朱、吕、陆三家同出伊洛,而朱熹承受程的规模,又融合周敦颐、张载等人,主"格物致知"、 "即物穷理",集两宋理学的大成;而陆象山则心印大程,其高明处也像大程,主明心见性、明辨义利,以开发 "本心
益文学思想初探
作者:邬国平  来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思想  文学批评  诗文创作  唐宋派  汤显祖  明清之际  归有光  世贞  诗歌 
描述:益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入阁执政,其次是修一代之史,二者都未能如愿以偿,然而他却在诗文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成为明清之际对文坛产生较大影响的批评家之一。本文拟对他文学思想作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