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43)
报纸(1976)
学位论文(117)
图书(63)
会议论文(32)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07)
历史名人 (822)
宗教集要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520)
2011(434)
2010(470)
2006(170)
2000(54)
1993(22)
1990(27)
1989(25)
1981(27)
1979(9)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78)
戏剧艺术(33)
剧本(11)
齐鲁学刊(6)
戏曲研究通讯(6)
书屋(5)
中国音乐(3)
上海集邮(2)
电视时代(2)
投资有道(1)
《伤仲永》之我见
作者:何良玉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伤仲永》  王安石  初中  语文  第二册  主题 
描述:王安石写的《伤仲永》现编在初中语文第二册上。这篇文章意在劝告人们后天努力学习,主旨很好,不过把文章中有的语句放到社会生活中,放到整篇文章中去思考,我个人认为值得探究。如“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者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现在笔者谈谈几点想法:
作文评改之我见
作者:程丹  来源:才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评改  写作  自评自改  引导学生  王安石  曹雪芹  红楼梦  艺术  俄国作家  教师指导 
描述:字成文何其艰辛。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敲一绿,费尽心神,成其伟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成就了《红楼梦》的辉
王安石变法成败之我见
作者:马红洋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内容  意义 
描述:.本篇论文主要从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形成过程,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最后的结果等几个方面着重的阐述对王安石变法之成败的见解.
班级管理之我见
作者:徐海波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工作  学生  王安石  教育教学工作  乐府诗  后进生  艺术  创作过程  班集体 
描述:,我们追求的是人塑造的完美。也许班主任的一句极平常的鼓励,往往会成为一个学生一
“大流亡”中一“亭”-昆剧《牡丹亭》在海外上演的文化框架
作者:寇致铭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美国  美国  演出  演出 
描述:牡丹亭》在美国东西岸两地上演,显示了西方对中国高雅文化的全新接受,具有深刻的意义。
从汪译《牡丹亭》下场诗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作者:刘庚玉 郭军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  牡丹亭  牡丹亭  下场诗  下场诗 
描述:面来描述创造性叛逆现象,以此说明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必然性。
三生石上旧精魂:浅谈《牡丹亭》的结构艺术
作者:何红霞  来源: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三生  三生  结构  结构 
描述:石道姑和陈最良的"失情"就是佐证。
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中的风俗内涵略考
作者:王政  来源:作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闺塾  闺塾  风俗内涵  风俗内涵 
描述:《闺塾》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出,作品不长,但涉及到一些古代社会生活的习俗内涵,如养鹦鹉、做寿鞋、市井卖花,等等。这些风俗事象的源流、背景、细节及蕴含,对于观众读懂作品,十分重要
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中的风俗内涵略考
作者:暂无 来源:作家·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闺塾  闺塾  风俗内涵  风俗内涵 
描述: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中的风俗内涵略考
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
作者:许建中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情理冲突  情理冲突  整一性结构  整一性结构  思想表达  思想表达 
描述:牡丹亭》以情理冲突为主线,剧情以由生而死、唤死回生、翁婿冲突三段为主体,折叠式结构具有内在的完整统一性,支撑了作品深刻思想的表现。《牡丹亭》将矛盾对立形象的设置由《紫箫记》、《紫钗记》的恶人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