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90)
报纸(14)
学位论文(12)
会议论文(12)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08)
才乡教育 (13)
地方文献 (8)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0(10)
2005(12)
1999(11)
1998(15)
1994(5)
1993(4)
1991(4)
1990(8)
1989(6)
1988(5)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15)
孔子研究(5)
河北学刊(2)
中国文学研究(1)
诗刊(1)
天下美食(1)
戏曲艺术(1)
社科信息文荟(1)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素质教育大参考(1)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应是哲学层次的发现
作者:暂无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理论前提  思维定势  哲学层次的发现  实践唯物主义 
描述:用”,它本身即是马克思哲学。前者改变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导致唯物史观成为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后者则使唯物史观失去了内在的哲学维度而走向实证化。其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
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证明——读《朱陆之辨——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
作者:梁涛  来源:东方论坛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陆之辨——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中国哲学  彭永捷  儒家思想 
描述:中与西方相
哲学应是植根於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关於哲学研究的现状和出路
作者:陈晏清 石楠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哲学  终极理想  返本开新 
描述:把握住中國社會的變化,使我們的哲學真正植根於現實生活之中,尋找出具體的達於終極理想的進路,從而重新煥發其青春。
爱情社会学与爱情哲学——《西厢记》《牡丹亭》之异同与青春版
作者:宁宗一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描述:本文从爱情社会学与爱情哲学的角度,比较了《西厢记》与《牡丹亭》之异同;论述了青春版《牡丹亭》的贡献。
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所涵盖的哲学意蕴
作者:赖丽青  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抗争  抗争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之所以位列“中国古典名剧”之尊,不仅在于作品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全新的女性形象,而更重要的是剧作诠释了汤显祖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一种“生而有之”的“情”与明代社会所奉行的“理”之间进行的抗争,从而揭示了生命的本真。剧作蕴含着一种哲理的思辩,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爱情社会学与爱情哲学:《西厢记》、《牡丹亭》之异同与青春版
作者:宁宗一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题材  《牡丹亭》  《西厢记》  社会学  文艺创作  社会问题 
描述:一爱情,这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从古至今,文艺创作无数次地涉及爱情题材,但它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总是以崭新的面貌,一次又一次地摆到人们面前来,迫使人们一再对它进行重新的研
陆象山「心即理」哲学与其「易简工夫」论
作者:黄甲渊  来源:鹅湖学志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良知  良能  心生物  心生理 
描述:陆象山「心即理」哲学与其「易简工夫」论
从陆象山本心哲学析论儒家追求「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之观念
作者:黄信二  来源:哲学论集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心学  本心  心即理  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 
描述:础,以寻得道德实践之内在动力 解决了孔子以来探问「礼之本」的课题。作者探讨此一问题意 识的方法性结构,主要是区分了哲学之「发生」与「应用」两 范畴,并强调此一课题的探讨必须画於「道之本体」的层次
真理与意识:从佛性论争到朱陆异同的二种哲学类型
作者:林镇国  来源: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性  唯识  如来藏  慧沼  法宝  朱熹  陆象山  现象学 
描述:世纪以降宋明新儒学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心学与理学的对立发展。此论争的哲学问题首度被法宝和慧沼表述为心与理之同一或差异的问题,也就是後来宋明理学中「心理二分」或「心即理」二种形上学之争的问题。从结论上
观念分析学派应是教育哲学的一个学派
作者:韩敏  来源:教育评论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哲学  观念分析学派  彼得斯  教育理念  分析哲学 
描述:的“教育即启发”的教育主张,以此为例来说明观念分析学派也是有教育理念的。笔者认为,对观念分析学派教育哲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仅仅是个纯思辨的问题,而且对扭转今天的教育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上的不少误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