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4)
报纸(18)
学位论文(17)
图书(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06)
地方文献 (84)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1(18)
2010(22)
2009(14)
2001(3)
2000(4)
1999(7)
1998(11)
1992(3)
1987(6)
1983(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
美学(5)
戏曲研究(5)
古典文学知识(3)
戏剧艺术(3)
中国烹饪(2)
艺术教育(2)
舞蹈(1)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
书海(1)
中国美学范畴史述略(4)
作者:李欣复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美学范畴  美学思想  学术文化思想  由盛转衰  个性主义  汤显祖  中国封建社会  独抒性灵  现实主义  王国维 
描述: 王安石变法失败,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标志。但是,封建制的衰落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当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萌芽了资本主义因素,在学术文化思想上相应地发展出了反映市民生活和愿望的个性主义、自由思想,反映旧制度旧传统的美
生生死死皆情缘--试论《牡丹亭》的美学价值
作者:杨绍波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审美理想  封建礼教  红楼梦  泰州学派  个性解放  民主思想  宋明理学 
描述:时思想解放的浪潮和人文主义潮流,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汤显祖的思想是属于左派王学
略论晏殊词的美学风貌
作者:龙建国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词  美学风貌  词人  《珠玉词》  冯延巳  词谱  隐秀  《乐章集》  柳永词  象征意蕴 
描述:,都是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晏殊,自然也不会例外。他不仅发扬了南唐词的长处,汲取“花间”词的精华,而且还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使其词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学风貌。
宏智正觉的禅学思想及其美学意蕴
作者:刘方  来源:自贡师专学报(综合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正觉  海德格尔  禅学思想  默照禅  禅宗美学思想  美学意蕴  般若观照  审美体验  《存在与时间》  曹洞宗 
描述:正觉与当时临济宗的中兴大师大慧宗杲,都在
宏智正觉、“默照禅”与禅宗美学
作者:皮朝纲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默照禅  正觉  般若观照  审美体验  禅宗美学  宇宙人生  生命美学  曹洞宗  般若体验  美学思想 
描述:宏智正觉、“默照禅”与禅宗美学皮朝纲两宋之际,中国禅宗经历着又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几种禅法体系最终形成,杨歧派僧人大意宗杲创立的“看话禅”与曹洞宗僧人宏智正觉倡导的“默照禅”各领风骚,在对抗中发展
《牡丹亭》中梦意象的美学分析
作者:姚华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事》  《牡丹事》  梦意象  梦意象  象征意蕴  象征意蕴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  结构功能  结构功能 
描述:"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是汤显祖"因梦成戏"的典范之作,其中的梦意象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梦意象发展史上的巅峰.本文试图运用美学的方法与视角,对<牡丹亭>中的梦意象在文本的主题、艺术
《牡丹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
作者:暂无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剧美学  比较 
描述:《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杰出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住作者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冲突、结构、人物以及结局
《牡丹亭》:一部再现传统美学的艺术作品
作者:唐义发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表现形式  戏剧表现形式  剧文语言  剧文语言  传统美学  传统美学 
描述:《牡丹亭》是代表我国古典戏剧最高水平的一部佳作,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全部内涵,本文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剧文语言特点及爱情主题,通过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论述。
洪升《长生殿》的情感美学思想
作者:黄南珊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情感解放  洪升  美学思想  情感净化  情爱  理想化  牡丹亭  必然性  诗化意境 
描述:自我完善境界,对当时由雅到俗、从情到欲类学趋向是有力的反拨;他还把生死相许这种情感郁结点作为戏剧创作的艺术肯綮和构思关键,用以揭示情感本体的超越力量和情感追求的必然性。
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
作者:王煦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美学  心学美学  直觉体验  直觉体验  当即显现  当即显现  内在超越  内在超越 
描述:在象山处,美的本体即本心,本心的显现就是美;审美乃对本心之美的体认,本心之美就在体验中澄湛,并将一切皆在人生活动中"落座",以人生境界为指归。其理论旨意和最高理想追求,即引人进入"自在自得"与天地浑然不二的至乐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