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63)
报纸(374)
学位论文(61)
会议论文(40)
图书(2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06)
地方文献 (332)
地方风物 (67)
非遗保护 (29)
宗教集要 (8)
红色文化 (7)
才乡教育 (6)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4(188)
2013(119)
2011(155)
2010(136)
2009(116)
2008(131)
2003(49)
1999(41)
1998(39)
1994(38)
按来源分组
南方日报(8)
高校地质学报(3)
快乐作文(低年级版)(1)
文汇报(1)
中医药通报(1)
中国中医药报(1)
商务印书馆(1)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
食品与健康(1)
晚霞(1)
笔记的史料
作者:徐汉华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笔记  珍贵史料  梦溪笔谈  清代  宋代  魏晋时代  苏轼  著作  胡应麟  少数民族 
描述:识》、查慎行《人海记》、王应奎《柳南随笔》、赵翼《檐曝杂记》、阮葵生《茶余客话》、平步青《霞外攟屑》、昭梿《啸亭杂录》、梁章钜《归田琐记》、薛福成《庸庵笔记》等。
《周礼》的土地所有制问题
作者:李雪山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土地所有制  《左传》  云梦秦简  土地所有权  土地制度  银雀山汉简  使用权  《田法》  土地私有 
描述:《周礼》的土地所有制问题李雪山《周礼》又名《周官》,是研究先秦史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书中土地制度的资料颇多,是本文的基本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是国有还是私有,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一般说来
宋人笔记的王安石
作者:张剑鸣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宋人笔记的王安石
论《牡丹亭》研究的影射问题
作者:程华平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张居正  陈继儒  戏曲创作  现实生活  研究者  杜丽娘  时事剧  研究 
描述:论《牡丹亭》研究的影射问题程华平一在明代和清代,许多人在阅读完《牡丹亭》之后肯定地认为,汤显祖创作这部作品很明显是在影射、讽刺一些与自己有些恩怨与不快的人。但这个人究竟是谁,研究者们的看法有着很大
热闹的冷想
作者:张鸣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村民选举  村民自治  农村干部  国家政权  减轻农民负担  乡镇政府  王安石变法  中国农村  田野考察  合作化 
描述:热闹的冷想
批评的灵性——《多维视野的文学景观》读后
作者:文钰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品  文学景观  表现技巧  多维视野  评论文章  艺术技巧  刘绍棠  当代文学评论  诱惑  陆文夫 
描述:充满期待的,但《早安,朋友》和《习惯死亡》的魅力似乎不及他那份自我推销著作的广告;陆文夫严谨得让关心他的读者沉不住气;林斤澜或许还要有更长时间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这“痛苦”的感受是猜测而来,林先生从不趋时,可能仍泰然处之);王蒙差不多最为活跃了,《活动变人形》之
“疑”求高效:语文教学“疑”的处理例谈
作者:杨群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朱子语类》  获取知识  高效教学  理学家  陆九渊  学生  主动性 
描述: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陆九渊亦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教学,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学生
诗文赋有关围棋的趣话
作者:孙立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围棋  王安石  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作家  苏轼  人生态度  下棋  苏东坡  兵法  阴阳 
描述:围棋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古代作家中有不少围棋高手,也有不少以围棋为题的诗文赋作品。从作家眼中看围棋,是一个饶有兴味的事情。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流行,多种文献对此均有记载。人们熟知的弈秋,就是"通国之善弈者"(《孟子·告子
《金瓶梅》的邸报新闻
作者:陈力丹  来源:新闻实践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邸报  新闻  西门庆  官方文书  我国古代  进奏院状  图书馆  王安石  杨万里  归义军 
描述:现存于英国不列颠图书
浅谈描写的荒寒境界
作者:张悦群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我国古代  境界  中国画  绘画艺术  文学作品  王安石  钱钟书  共同性  写作教学  场景描写 
描述:欣赏中国画中峭拔的雪山、苍劲的古木、闲游的孤舟之后,总有一种幽然的荒寒之意,直沁心脾。在我国古代,这种荒寒现象为不少画家所青睐,形成了绘画艺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王安石有诗云:“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钱钟书说过,诗和画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我国诗歌及其它文学作品都在不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