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试论孔子的家国关系思想
作者:孙仁宏  来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诸侯  家国一体  天下为公  周礼  思想家  统治阶级  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关系  宗法制度 
描述:孔子主张一统天下,达于家国一体化,但他的构思是克己复周礼。一、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
试论苏试文学创新精神的成因
作者:丁睿  来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欧阳修  文学创新  文学创作  政治革新  庆历新政  地域性文化  创新精神  王安石变法  《汉书》 
描述:冗兵,并冗吏”仁宗宝元二年(1039)宋祁提出去“三冗”(冗吏、冗兵、冗僧)。仁宗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在韩琦、富弼、欧阳修的支持下,推行以改革吏治为中心的新政。新政推行不到一年被废止。仁宗皇祐元年(1049,,文彦博主张省兵,裁减
试论戏曲现代戏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续)
作者:吴乾浩  来源:陕西戏剧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现代戏  汤显祖  戏曲作品  艺诀  观众  社会主义新人  新人形象  剧作家  思想性  艺术形象 
描述: 真实的阶级感情艺诀曰:“戏无情不感人”。汤显祖在《焚香记总评》中也说:“其填词皆尚真色,所以入人最深,遂令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真情在戏曲作品中决非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人物的血肉,感动观众的基础。如果说没有真情便没有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并不过分。
试论书院对江西文化发展的作用
作者:曾子鲁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院文化  白鹿洞书院  文化发展  江西  陆九渊  王阳明  朱嘉  程朱理学  象山书院  陆象山 
描述:本文主要以宋、元、明的大量事实,论证书院在培育人才、活跃学术等方面,对江西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从而进一步发掘书院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吸取教训,使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试论汤显祖哲学伦理思想的内在矛盾
作者:杨忠 张贤蓉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伦理思想  汤显祖  近代社会  伦理观  哲学社会科学版  指导思想  意识境界  客观规律  合理性  道德修养 
描述:极为必要;并且,对于认
试论元代北方水利灌溉事业成就
作者:秦新林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利灌溉  元代北方  灌溉工程  《元史》  河渠  郭守敬  《农桑辑要》  复修  虞集  涝水 
描述:统治者对于水利灌溉事业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
试论黄爵滋与禁烟运动
作者:袁钰  来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爵滋  重治吸食  禁烟运动  清政府  道光帝  林则徐  严禁论  鸦片贸易  近代中国  禁烟措施 
描述: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以期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试论我国东南地区古代的民族名称
作者:蒋炳钊  来源:东南文化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南地区  百越民族  族称  南方民族  越族  闽越  土著  《周礼》  于越  江汉 
描述:“百越”与“百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称呼,战国以前称“濮”,战国以后通称“越”。针对以上各家之说,本文也就“闽”、“越”、“濮”诸族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依史书记载,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苏、皖、浙、赣、闽和台湾等省,古代居住着一些不同的民族。就各地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除福建、上海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试论《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
作者:张利群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王安石变法  政治思想  洛阳  君臣  讲读  宋神宗  少数民族  京城 
描述: 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本来是为了“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读给皇帝听的。所以起初叫《历代君臣事迹》。后来司马光受王安石排挤,离开京城,皇帝听不到司马光的讲读声了。但《资治通鉴》却因此而在
试论西周农业生产者的奴隶身份
作者:梁敢雄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周封建论  农业生产  奴隶  诗经  主人  身份  史料  周礼  耕作  毛传 
描述:者的身份应为奴隶,而不是农奴。本文试析之。一、农人的服装来源于主人的供给。《七月》篇中两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但对于“授衣”的对象,诗未言明。《毛传》、《郑笺》亦均无训释。《毛传》仅含糊而言:“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有些同志据此把“九月授衣”说成是农妇八月织成衣服。“九月里把做成的衣裳授给主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授衣的对象只能是农人。第一,从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之间交付物品的称谓有严格区別的社会习惯来看。由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