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2)
报纸(106)
学位论文(12)
会议论文(9)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72)
地方文献 (10)
非遗保护 (4)
地方风物 (3)
文化溯源 (1)
宗教集要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38)
2012(21)
2011(20)
2009(36)
2008(33)
2006(10)
2004(8)
1997(3)
1989(3)
1957(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
新快报(3)
北京晨报(2)
温州都市报(2)
天天新报(1)
中医药文化(1)
科学养生(1)
蚌埠日报(1)
民族艺术研究(1)
党的文献(1)
一周间:四路军军事考察团抵沪右起黄桢黄任寰张达:[照片]
作者:国际社摄  来源:汗血周刊 年份:193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一周间:四路军军事考察团抵沪右起黄桢黄任寰张达:[照片]
同宗文化见证 异族艺术的对话:谈《沙恭达》与《牡丹亭》之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  《牡丹亭》  审美情趣 
描述:《沙恭达》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同宗文化见证异族艺术的对话—一读《沙恭达》与《牡丹亭》之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  《沙恭达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 
描述:《沙恭达>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
同宗文化见证 异族艺术的对话:谈《沙恭达》与《牡丹亭》之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  《牡丹亭》  审美情趣 
描述:《沙恭达》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市场搏击竞风流——记二六六大队地科公司党支部书记晓华
作者:肖像  来源:核地知与行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司  市场  质物  地区  党支部书记  分配  工作报告  相山  重力测量  铀矿地质 
描述:《江西省相山地区1:5万重力测量工作报告》获部级二等奖。
相山北部陂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作者:章俊 吴仁贵 包蕾 罗一鹏 江林波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断裂构造  接触界面  找矿方向  陂地区 
描述:于斑状花岗岩底板与碎斑熔岩接触界面和斑状花岗岩下界面接触变异部位见矿成果好。
再谈角厮家族世系的几个问题——答顾吉辰同志
作者:汤开建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家族世系  西域  曾巩  《隆平集》  再谈  河湟  高昌  《宋史》  条材  堂兄弟 
描述: 拙稿《角厮家族世系考述》(简称《考述》)发表以后,引起了一些治西北史或藏族史的同志的注意,特别是顾吉辰同志就角厮家族世系中的一些问题撰专文与笔者商榷。(见《青海社会科学》八三年第一期《就角厮
十年寒暑绘舆图──介绍明地图学家洪先
作者:朱炳贵  来源:地图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图学家  洪先  朱思本  舆地图  广舆图  计里画方  图例符号  地图表示方法  中国地图学  历史沿革 
描述:十年寒暑绘舆图──介绍明地图学家洪先
剥掉思鼎“史学权威”的画皮——驳斥《论北宋时期爱国主义和
作者:邓广铭 李培浩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  北宋王朝  司马光  儒家  契丹  宋神宗  史学  地主阶级  统治集团 
描述:出笼之后,却又被姚文元搁置了三四个月,才又和另一篇由思鼎捉刀代笔,借风庆轮远航事而大骂现代的“满脑子崇洋迷外”、“投降卖国”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黑文,以及同是出于这伙黑帮之手而署名池恒和宫效闻
从一篇黑文看思鼎们对宋史和王安石变法的懵懂无知(对《从王
作者:邓广铭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考略  司马光  中国封建社会  四人帮  生产关系  儒法  论战  封建制度 
描述:显赫地位,而且用了通栏的大字标题。这种做法,开前所未有之先例,也是“四人帮”在北京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先后炮制的黑文从未受到过的宠幸。可见思鼎的这篇黑文受到“四人帮”的何等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