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来自日常课堂的困惑
作者:李弗不  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实录  优秀学生  公开课  困惑  王安石  课前准备  教师  日常教学  学科教学  老师 
描述:社会有没有责任?王安石父子有没有责任?教师让一、二组的同学做正方,三、四组的同学做反方。经历了小组讨论,正反双方对辩。如此一来一往,课堂煞是热闹。当辩论到王安石父子有没有责任时,正方严厉地指责
课堂提问“五性”
作者:陈吾元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提问  针对性  思维特点  吸引学生  设计问题  王安石  文学家  思想家  实际出发  宋代 
描述:1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即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来设计问题、提出疑问。宋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曾说过:“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书洪范传后》)道出了
打造高中历史的智慧课堂
作者:郑辉  来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  智慧  学生  课程整合  实施策略  课改  王安石变法  人文精神 
描述:智慧打造智慧课堂”为指针,遵循“立足课堂,关注质量,学生成才,教师成名”的教育理念,让自己不断参与实践与探索、反思与超越,也让学生不断体验与参与、思考与收获,笔者和学生用课堂智慧共同打造出高中历史
让古诗成为数学课堂的调味品
作者:蒋永键  来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课导入  古诗  王安石  宋代诗人  引导学生  概念教学  字母表示  数学课堂  精心设计  教师 
描述:一、新课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戏剧,总要有序幕,演出才能跌宕起伏。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导入,使我们的课堂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先让学生背一背宋代诗人王安石
关于“课堂思辨”的策略思考
作者:冒建平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引导学生  文本  课堂教学  王安石  价值取向  关键词  教师  柳宗元  学习过程  策略思考 
描述:,要让他们伸一下手,立一下脚就能够到。如王安石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
也谈国学进课堂
作者:赵福楼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20世纪初,西风东渐时期,与西学(即西方文化、经济、科学、政治、思想等总称)相对,提出“国学”,侧重在两者的差异性,以文化和思想为主要比较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文化发育中已经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体系,当西方文化思想潮流来袭时,势必引发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国学,这个时候自然成为一批本土意识非常强烈的文化人树立起来的旗帜.
正音应是主攻方向——德宏州傣族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调查
作者:卢开  来源:语言文字应用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语方言  普通话口语  德宏州  傣族  主攻方向  学习汉语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  双语教学  水平测试  汉语能力 
描述:正音应是主攻方向─—德宏州傣族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调查卢开 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帮助少数民族学好普通话,正确掌握各民族间通用的这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傣语课题组和国家汉语水平考试
命题作文仍应是作文教学重要训练形式——学习叶圣陶作文教学思
作者:林若男  来源:安徽教育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教学思想  命题作文  训练形式  小学作文教学  叶圣陶  教师  自然程序  学生作文  习作训练  积蓄 
描述: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习作训练形式。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先后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形式,这些可贵的探索,无疑,将有利于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不能令人苟同的是有的教师在肯定新的训练形式时,绝然否
公共图书馆应是大众受教育的终身学校--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
作者:王松富  来源:图书馆学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陶知行(1891-1946)安徽歙县人,早年留学美国,师承杜威.他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也是我国"终身教育"的先躯.  ……
学习中流汗的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为《小学自然教学》杂志
作者:福尔克曼 姜大源  来源:科学课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提出问题  教学形式  学生意识  好奇心  教师  教学实例  空气污染  问题展开  兴趣  小学自然教学 
描述: 三、学生主动原则的教学实例富阳的空气污染 1.提出问题 ① 引入: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唤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对污染现状感到震惊,就有关问题展开辩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与经验之间的差异。 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实例: ——报纸上关于富阳市空气污染情况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