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1)
报纸(145)
学位论文(3)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7)
地方文献 (22)
宗教集要 (5)
非遗保护 (5)
红色文化 (4)
才乡教育 (4)
地方风物 (4)
按年份分组
2014(59)
2013(30)
2011(23)
2009(21)
2008(19)
2007(15)
2001(1)
1997(3)
1988(4)
1986(5)
按来源分组
抚州日报(5)
读者(原创版)(2)
中国史研究(2)
淮北日报(2)
南方日报(2)
江苏经济报(1)
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1)
鲁中晨报(1)
抚州师专学报(1)
江淮晨报(1)
《伤仲永》《孙权劝学书》《送东阳马记》中的劝学情节
作者:李均  来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劝学  孙权  情节  教育方式  王安石  学习过程  厌学  纷繁复杂  学者  学习条件 
描述:面对纷繁复杂而又漫长的学习过程,有人好学,有人厌学。好学者,乐此不疲,津津有味;厌学者,谈虎色变,索然无味。如何使厌学者变为好学者?劝就成了古人今人百用不厌或许是无奈的教育方式。为此,我们不妨把这种意识称为世人的劝学情节。
以高張性鹽溶液激發鼻黏膜產P物質之反應
作者:林明毅 方深毅  来源:中華民國耳鼻喉科醫學雜誌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張性鹽溶液  鼻黏膜  神經性炎症反應  P物質 
描述:之水腫等。但至今仍無報告說明感覺神性胜反應於高張性鹽溶液刺激鼻黏膜後的情形。本實驗的目的即評估對於不同濃度高張性鹽溶液的鼻黏膜激發是否釋出不等量的感覺神經胜P物質。 方法:本實驗選擇10位無鼻黏膜疾病的病人,以不同濃度的高張性鹽溶液刺激右側黏膜後,分別收集兩側之鼻分泌液,儲於-70度備用。再以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檢測其中感覺神經胜P物質的濃度。 結果:受刺激側之鼻分泌液中感覺神經胜的含量會依高張性鹽溶液之濃度升高而增加,而對側無反應性增加。 結論:呼吸道黏膜對於高張性鹽溶液的刺激會經由感覺神經釋放P物質,引起黏膜的神經性炎症反應。
刘大年 齐贵 刘宏 杨森林 徐宾
作者:暂无 来源:家具与生活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刘大年 齐贵 刘宏 杨森林 徐宾
解析宋濂《送东阳马序》与曾巩《墨池记》
作者:楚科新  来源:课外语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送东阳马序》  《墨池记》  曾巩  宋濂  解析  拼音  注音 
描述:点睛与精练1.按拼音填写汉字,将加点字注音。既加guan( )chi( )咄( )si( )其欣悦 ye( )然 负箧( )曳 xi( )jun( )裂ying( )人
水规总院沈凤副院长在CWQCC 2005年度认证工作沟通
作者:暂无 来源:水利技术监督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利行业  认证认可工作  标准化工作  中水源禹质量体系认证中心  质量管理  中国 
描述:一年来的好经验介绍出来,也可以把人家的经验学一下,可以促进下一年度认证的效果,这是非常必要的。
每个学生都应是教师手心里的宝 回应9A《奇迹由中职创造》
作者:陈美  来源:上海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职  学生  回应  奇迹  创造  教师  职业院校  心理素质  数控铣床  种子检测 
描述:的心理素质。当你获知111名中职中,48个一等奖、28个二等奖
国内美国黄松引种气候适区2种区划方法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荣繁 唐德瑞 张明霞  来源:西北林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国黄松  引种  模糊相似优先比分析  主成分分析 
描述:黄松实际生长情况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均不能完全准确地得到适合美国黄松引种的地区,把2种方法结合起来才是划分美国黄松适区最好的方法。
中国词学学的奠基人:民国四大词人之三:龙榆(二)
作者:施议对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精卫  朱祖谋  国民政府  词学  夏承焘  民国  南京  汪伪政权  立法委员  王安石 
描述:(二)斜阳烟柳,惆怅凭栏A君:正如你在上文所说,龙榆毕生功业的成与败,除了能"忍"或不能"忍"以外,幕前的三位男人——朱祖谋、汪精卫和毛泽东,其影
早知石林南国 至此方知读书浅:游京东石林峡景区
作者:陆杨  来源:时尚北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林  景区  京东  太阳  水库  瀑布  着红色  峡谷  黄松  村镇 
描述:和客店。
叶恭绰的李后主去世一千年纪事词墨迹―兼谈黄永年先生与龙榆
作者:曹旅宁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叶恭绰的李后主去世一千年纪事词墨迹―兼谈黄永年先生与龙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