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临川四梦”:奇幻艺术与写实艺术的完美融合
作者:陈金泉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实艺术  “临川四梦”  杜丽娘  汤显祖  完美融合  柳梦梅  艺术情节  戏剧  霍小玉  “幻” 
描述:。汤显祖的戏剧是奇幻艺术与写实艺术的完美融合。
艺术掌握与哲学掌握及其自身在认识范畴的悖论关系(关于艺术
作者:蔡子谔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悖论关系  艺术真实  方法论  哲学  掌握世界  掌握方式  马克思主义  艺术想象  艺术思维  陆九渊 
描述:艺术掌握与哲学掌握及其自身在认识范畴的悖论关系(关于艺术
民政厅令安县县长据该县柳元村民人周鸣文呈以县官产局处分粮
作者:暂无 来源:河北省政府公报 年份:193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民政厅令安县县长据该县柳元村民人周鸣文呈以县官产局处分粮
花零余香存 回首情更深:周亮工《舟中与胡元润谈秦淮盛时事
作者:平志军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青楼女子  秦淮河  金陵  诗歌  明万历  四十年  时事  情感  人格心态 
描述: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減斋,号栎园,学者称栎下先生。其先世居白下,至祖父游大梁,遂定居开封。明万历四十年(1612),亮工生于金陵祖居,并在此度过了
花零余香 存回首情更深―周亮工《舟中与胡元润谈秦淮盛时事
作者:平志军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赏析  次韵  时事  求学生涯    先世 
描述:(1643),以守城功,擢监察御史。十七年(1644),入京。未十日,李自成农民军陷京师,明亡。遂间道南奔,从明福王朱由崧于江宁。因被诬“从贼”而下狱,继而闭门里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亮工迎降,授盐法道。此后,屡次升迁,官至卿贰。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一生“三仕三已”,三次入狱。尤其是入清后,官位虽显,却先后两次下狱,险些丧命。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卒于江宁。高宗时入《贰臣传》乙编。有诗文集《赖古堂集》二十四卷等多种著作传世。因其诗文成就,以及地位影响,人们常将之与同为贰臣的“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相比称,认为亮工“诗文未能成家,才名稍亚钱吴”。尤其与龚鼎孳,由于二人均爱才好客,仕途坎坷,人格心态,有着更多相似。如果单以诗歌成就而言,周亮工或难与三人相埒。但他不仅工诗善文,且留心篆刻之...
论《粲花五种》的艺术成就
作者:车文明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成就  牡丹亭  吴炳  传奇  中国戏曲  王骥德  李渔  张继  临川四梦  结构严谨 
描述:吴炳(1595—1648)是晚明著名戏曲家,所作传奇五种,《画中人》、《疗妒羹》、《绿牡丹》、《西园记》和《情邮记》,合称《粲花五种》或《粲花斋五种曲》。众所周知,传奇(特别是昆曲)创作到嘉靖、万
当行论:戏曲编剧艺术漫笔
作者:一峰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琵琶》  当行论  王世贞  《闲情偶寄》  《西厢》  文学性  戏曲语言  关汉卿  《牡丹亭》 
描述:当行论──戏曲编剧艺术漫笔北京/一峰平日观剧,每当发现那些最精彩的戏曲剧目的编剧,往往是谙熟戏曲艺术规律的人,不由得总要想到明臧晋叔在他选编的《元由选·序》中那段关于名家、行家的议论。他在这篇短文中
诗歌翻译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作者:余富斌 卢艳丽  来源:中国翻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分析  可译性       
描述:本文从翻译科学和艺术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方法,着重从诗歌翻译的“体”、“意”、“化”及“精确”与“模糊”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以期能深刻领会诗歌的意义,挖掘诗歌翻译的美学价值。
历史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作者:李铁军  来源:历史教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提问艺术  历史课堂  教学过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王安石变法  地理环境  课堂提问  历史教学  美国内战  培养学生能力 
描述: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手段。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
关于吴炳戏剧艺术的评价问题
作者:于成鲲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家  爱情故事  思想境界  婚姻  汤显祖  吴炳  戏剧艺术  评价问题  忠君爱国  结构 
描述:把他与汤显祖相提并论.在《闲情偶记》中,他把汤显祖的《还魂记》与粲花五种作了比较,说:"吾于近剧中取其俗而不俗者,还魂而外,则有粲花五种.皆文人最妙之笔也.粲花五种不仅在此,才锋笔藻,可继还魂;其稍逊一筹者,则在气与力之间耳.还魂气长,粲花短促.还魂力足,粲花略亏.虽然,汤若士之四梦,其求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