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01)
报纸(1288)
图书(28)
会议论文(21)
学位论文(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010)
地方文献 (104)
才乡教育 (14)
宗教集要 (9)
红色文化 (7)
非遗保护 (6)
地方风物 (5)
文化溯源 (3)
按年份分组
2013(137)
2012(259)
2010(421)
2009(239)
2005(71)
2000(82)
1995(61)
1989(32)
1987(45)
1962(8)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41)
近代史研究(21)
北京档案(11)
史学史研究(6)
瞭望(6)
抗日战争研究(3)
百科知识(3)
湘潮(3)
新华文摘(3)
粤海风(1)
韵洁院士物联网产业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品牌与防伪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物联网  传感器网络  产业  院士  物理世界  智能处理  网络连接  RFID 
描述:物联网是把传感器网络以及RFID等感知技术,通信网与互联网的技术,智能运算技术等融为一体,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为特性的连接物理世界网络。为什么要把我们的网络连接到物理世界?
鲜明的民族风格-绍棠小说艺术
作者:魏永贵  来源:文科教学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鲜明的民族风格-绍棠小说艺术
绍棠、陆文夫、张弦创作
作者:暂无 来源:长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绍棠、陆文夫、张弦创作
红红火火过大年
作者:蔡荣章  来源:浙江人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春节  中国传统  民族情感  文化因子  大年  宋代  爆竹  骨髓  酿造 
描述:宋代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过长年酿造的淳厚的味。春节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由此,春节已成为我们文化的胎记。
永远的春节
作者:李琳  来源:考试(中考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节  青年  中华民族  新年  华夏  元旦  大年  社会潜意识  王安石  民族精神 
描述:元旦》诗烂熟于心。每年末放寒假,就屈指盘算春节的倒计时来。越挨近年关,越是激动难耐,直如有几匹小鹿叩击心田让人彻夜难眠。待到除夕夜兴冲冲的试穿新衣新鞋,初一清早焕然
趣味对联故事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世界(中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东坡  黄庭坚  夏商周  雅颂  水底  松树  大年  围棋  对联 
描述: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本命年的回想
作者:刘绍棠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方特色  绍棠  二十四节气  腊月  运河  家乡  创作  大年  南村  初一 
描述:朴实,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连山》《归藏》名称由来
作者:王宁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归藏》  《连山》  《山海经》  阴阳  周易  《周礼》  《易》  秦汉以前  说法  三易 
描述:《归藏》,黄帝”。另一种说法如《周礼·春官·太卜》贾疏:“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今《山海经》无此文、此文句与古经文不类,疑系伪托),这些说法都是凭空猜测,良不足信,因为《连山》《归藏》二书在秦汉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问。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语的由来
作者:暂无 来源:乡镇企业科技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归来  宋仁宗  宰相  巡视  奉命  上联  自然  发现  任职 
描述:据传,晏殊做了宋仁宗的宰相之后,一次,他奉命去巡视杨州。在那里,他发现了一首好诗,是当地一个名叫王淇的人写的。于是,晏殊把自己诗句中的上联"无可奈何花落去"提出来,说自已煞费苦心,也思索不出妥善的下联,要请王淇对之,王淇略加思索,就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此下联对工巧而自然,晏殊大喜,惊叹他的
非则言非,是则言是的实事求是精神
作者:黄仁国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事求是精神  马克思主义  历史研究  历史学家  大年  印象 
描述:大年来往书信选》(上、下)二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9月出版。《书信选》反映大年先生的学术精神以及他和史界学人的交往。本刊发表五则来稿,表达我们对大年先生的敬意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