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4)
报纸(139)
会议论文(5)
学位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13)
地方风物 (8)
地方文献 (7)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108)
2012(19)
2011(22)
2009(15)
2008(13)
2007(11)
2002(4)
1998(9)
1997(4)
1995(5)
按来源分组
科学养生(5)
家庭医学杂志(3)
中医文献杂志(3)
河南中医(2)
四川中医杂志(2)
江西中医药杂志(2)
祝您健康(1)
辽宁中医杂志(1)
民主(1)
健康世界(1)
危亦林《世医得效》骨伤科学术内容探讨
作者:刘晓庄 杨卓寅  来源:江西中医药杂志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世医得效  骨伤科  学术研究 
描述:根据《世医得效》有关内容,结合临床阐述了危亦林骨伤科整复、麻醉、手术、用药方面的学术内容和成就。
谈熊鼎成治偏头痛的应用经验
作者:罗慎铭  来源:广东中医 年份:195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谈熊鼎成治偏头痛的应用经验
心性的意义:评蔡鹿著《宋明理学心性论》
作者:张茂泽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性论  宋明理学  鹿  中国哲学  心性之学  道德理性  体用  人的主体性  思想渊源  陆九渊 
描述:方面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将宋明理学心性论分为四个阶段,即北宋(邵雍、张载、二程)、南宋(胡宏、张、陆九渊、朱熹、杨简、功利学派的批评)、元代(许衡、刘因、吴澄)和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李贽、刘宗周)。每一阶段各立一章,对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思想渊源、异同特征、历史演变进行了客观如实的论述。结论和附录,则是对全书主要观点的归纳概括和必要补充。该书诚为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地、全面地研究宋明理学心性思想的力作。中国哲学人学意味很浓,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带普遍性的问题。各家各派都不回避,儒家则更加强调和重视。由于心性论专门讨论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涉及到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从生理本能到理性智慧,从自在到自觉、自主、自由的发展问题,涉及到人从抽象的个体的小我进展到包涵今人类利益在内的具体的大我的问题,所...
于鲁髹彩“文犀照水”墨
作者:傅秉全  来源:紫禁城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墨家  明代  安徽  博物馆  著名  故事  李商隐  故宫  王安石  传世 
描述:于鲁,安徽歙系人,明代萬曆年间的著名製墨家,与同代製墨家程君房齐名。于鲁所製之墨,有“超潘驾李”之誉.其所制的髹彩墨,更是前无古人,在传世于鲁的墨品中,亦甚为少见.故宫博物馆
计镇华、张铭荣、洋三人谈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版  柳梦梅  药铺  戏校  好官  折子戏  杜丽娘  李雪梅  卜比  《牡丹亭》 
描述:参加《牡丹亭》的排演对我来讲已是第六次了,最早是在一九五九年上北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那时我才十八岁,戏校还没有毕业,因我嗓子较好,当时老师就指派我扮演胡判官,陪已故梅派传人言慧珠老师演出,得到了北京内外行的认可,从那以后,我先后和华文漪,张洵澎,梁谷音以及青年钱熠,李雪梅合作。
读夏承焘先生《贺回年谱》札记十一则
作者:李维新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札记  王安石  史料  东山  金陵  熙宁    补遗  东京  学界 
描述:夏承焘先生所著《贺回年谱》(以下称“夏谱”),初成于一九三六年六月,重订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该谱史料博赅、论证谨严,是词学界公认的一篇力作。然而在字斟句酌地反复阅读此谱时,笔者也产生了一些意见。现
小儿肺系常见病证的选用药
作者:王烈  来源:新疆中医药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肺系病证  用药  王烈经验 
描述:小儿肺系常见病证的选用药
《永类钤》在骨伤科学术上的贡献
作者:王育学  来源: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年份:197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骨伤科  永类钤  危亦林  元代  积极影响  学术  卓越贡献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北京大学图书馆  整复方法 
描述: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例如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就取材于《钤》的不少内容。但由于该书几乎濒于绝迹,遂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骨伤科学术上的卓越贡献,更是烟没无闻,以致有人误认为元代危亦林著
以智和揭暄对“光肥影瘦”说的论证
作者:付邦红  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物理学史  中国物理学史  光肥影瘦  光肥影瘦  实验  实验  论证  论证 
描述:文章分析了以智和揭暄对光肥影瘦说的实验验证和理论论证。其论证反映以智的光肥影瘦概念实由光肥和影瘦两个子概念构成。揭二人的论证从内容到方法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其理论上的创新精神也值得关注。
《叔■鼎》“王乎殷厥士赍叔■”解
作者:刘宗汉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王  中华书局  祭祀活动  晋侯墓  古文字研究  《三代》  社会群体  成周  小臣  《周礼正义》 
描述:《叔■鼎》“王乎殷厥士赍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