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浅谈王安石社会思想的启示
作者:李雪瑶  来源:群文天地(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思想  王安石  社会生活秩序  现代社会  社会问题  社会模式  生活实践  社会生产 
描述: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极力向社会模式的观念。
《牡丹亭•劝农》:汤显祖的理想社会
作者:张洁  来源:散文百家(学术百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劝农  劝农  理想社会  理想社会 
描述: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第八出《劝农》在《牡丹亭》中并不重要,但他描写南安太守杜宝下乡劝农的欢乐场景,正是他在遂昌劝农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心目中,遂昌似乎已是“世外桃源”,是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教师应是社会道德的先行者
作者:李明阳  来源:辽宁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道德建设  教师  不同角度  师德修养  道德必须  人类文明  强制性  法律  学校  师德建设 
描述:是高尚的,这样才能引领后人。
浅谈王安石社会思想的启示
作者:李雪瑶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其思想对后世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其社会思想,笔者认为王安石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对现代社会有借鉴.什么是"社会思想"?中外学者曾做过大量研究,而对社会
大师与历律——《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
作者:张国安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师  乐律  历律  文化 
描述:乐官与史官同源,中国古代的律学是历律学而不是单纯的乐律学。后世文献所载"以律正历"、"以律协历"之传说,乃中华农耕文明发源期之农业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实践"的历史投影,具有原始巫术和"天学宗教"意义,其文化影响,深刻而久远。
大司乐与师保:《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
作者:张国安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司乐  师保  《周礼》  文化 
描述:《周礼》以乐官之长大司乐通掌国学之政是有历史根据的,行使《周礼》大司乐职能的是师保之官。师保之官与乐礼、乐教、乐官有不解之渊源。师保制度的形成、确立与以礼乐制度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宗法制国家的起源是一致的。
从郑韩故城出土陶文看先秦乡遂制度
作者:王琳  来源:考古与文物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秦时期  乡遂制度  陶文  “郑韩故城”  《周礼》 
描述:进行进一步研究,今略补充说明。 据蔡全法先生不完全的统计,这批陶文总计140字。其中单字27种、45字,双字为38种、88字,三字与四字各1种。可识文字为131个,未识文字1个,另有残缺不全的文字8个。我们把有关属于古郑国乡里制度的陶文集中起来,结合古文献资料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战国时期郑国的乡遂制度还没有彻底瓦解。 一、“井”字陶盆,一件,泥质灰陶,战国时
四夷乐官与夷夏之辨——《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
作者:张国安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夷”乐官  夷夏之辨  中国  文化 
描述:周代宫廷设立四夷乐官与夷夏观念有关。夷夏本非族称,其称谓源于古老的贡纳制度。夷夏之辨只是以斗极崇拜为根据的传统中国观念或天下观念的反映,它喻示了礼乐因袭的传统及中国文化多元熔铸的基本模式。
谭峭《化书》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
作者:丁祯彦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谭峭  陈景元  原始道教  道教学  统治者  太平经  道家  道藏  陈抟  抱朴子 
描述:(一) 《化书》旧名《齐丘子》,南唐时宋齐丘撰。此说有见于宋初张来《书宋齐丘化书后》、马令的《南唐书》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但与宋齐丘同时代的陈抟则以为非。据陈景元(号碧虚子)《化书后序》记载,陈抟曾对其弟子张无梦说: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应是方志的重要社会功能
作者:陶俊  来源:上海修志向导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方志  编纂 
描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应是方志的重要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