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3)
报纸(43)
学位论文(12)
会议论文(6)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10)
红色文化 (19)
地方风物 (18)
地方文献 (17)
宗教集要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39)
2013(20)
2011(21)
2010(20)
2009(18)
2007(20)
2005(9)
1998(7)
1997(10)
1987(5)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4)
社科信息(1)
中老年时报(1)
小学生时空(1)
半月选读(1)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书法报(1)
中国翻译(1)
大江南北(1)
也谈“一水间”的“间”
作者:廖曙光  来源:江苏教育(小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多音多义字  江苏教育  七言律诗  诗词格律  泊船  商榷  小学  读音  格式 
描述:句的格式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把
“又绿江南岸”的“绿”
作者:昌前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语文教师  洪迈  论诗  诗眼  春风  宋人  词例  例举  色彩 
描述:论》专著中也引用了洪迈的评说,且称道不已,说“又绿”比其他的“色彩鲜明”,能“唤起我们的联想”。一般语文教师也认为句中的“绿”是王安
王安石《说》考论下
作者:徐时仪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说文  形声字  语言文字  语文辞书  编纂  先王之道  中华书局  释义  分歧现象 
描述: 二、《说》的渊源和影响语言文字存在和发展于社会全体成员的使用之中,难免产生分歧,而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人们对它的要求是加强统一,故对使用中产生的分歧现象往往进行有意识的干预,语文辞书的编纂客观上
王安石《说》考论 上
作者:徐时仪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形声字  辞书  文字  释义  汉字  王安石  词义  语言发展  段玉裁  声符 
描述: 王安石的《说》是宋代疑经思潮的产物。《说》撰成后,随政局的兴替而浮沉,一度大起大落,饱尝世态炎凉,流传至今,已不复能见全书。后人谈及此书或语焉不详,或颇有微词,尚欠深入的探究。本文拟就已辑
曹操写的应是“合”
作者:刘明周  来源:学生之友(初中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曹操写的应是“合”
诗例说
作者:李盛仙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绝句  王安石  重复使用  表达  桃花  顶针  作者  夜雨寄北  黄鹤楼  思想内容 
描述:古人作诗,历来把重当做一忌。除了反复吟咏的古风,和有些顶针诗连环反复外,律诗、绝句均忌重。特别是绝句,因为它字数少,犯了重,内容、诗路就显得更窄了。因此,
“还”指“回朝”,还是“还乡”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语文教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还”  上海教育出版社  还乡  古诗赏析  社会科学院  王安石  六年制  人教版 
描述:里。”[第一段]
故事摭拾
作者:张法和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王安石  修辞方式  故事  苏东坡  增损  徐霞客  北宋  流传 
描述:,又叫拆字。是对从音、形、义三方面,进行离合、增损分析,或看到别的有一方面跟它相合、相连,随即借用或推衍上去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古书记载中,在民间文学中,都流传着不少有趣的析故事。《齐东野语
别给“翰”加“水”
作者:姚靖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绘画艺术  《文汇报》  上海  标题  画刊  作品  羽毛  形声字  王安石  山鸡 
描述: 本人是书画爱好者,《文汇报》上的“文汇画刊”栏目,我几乎是“一期都没有少”,“照单”全看了。2004年1月4日,此栏发表的是上海书画院画家的作品。画家们娴(xian)熟的技法、精巧的构思、灵动的笔墨及鲜明的个性。让我又一次品尝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大餐。美中不足的是,其标题“瀚墨溢新香”中的“瀚”
《本草纲目》“(酉邑)”音义
作者:刘敬林  来源:中国语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草纲目  刘衡如  凤仙  莴笋  出版社  集解  卫生  校点本  音义  汉语大字典 
描述:《本草纲目·草部.凤仙》:"【集解】[时珍曰]凤仙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人采其肥茎汋(酉邑),以充莴笋。"刘衡如校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