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8026)
报纸
(705)
学位论文
(206)
图书
(153)
会议论文
(4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986)
地方文献
(118)
地方风物
(7)
红色文化
(7)
文化溯源
(6)
非遗保护
(5)
宗教集要
(4)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0
(544)
2008
(435)
2005
(282)
2003
(266)
2002
(251)
1998
(208)
1986
(171)
1984
(117)
1982
(87)
1981
(65)
按来源分组
名作欣赏
(74)
语文教学与研究
(73)
文史知识
(57)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11)
阅读与鉴赏(初中版)
(5)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5)
世界中学生文摘
(4)
语文园地
(2)
新闻界
(1)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1)
相关搜索词
兴亡之感
古诗
历史风云
周邦彦
北宋
基色
国际歌
唐宋八大家
神宗
初中
关联
北宋王朝
壮美
叙事方式
唐诗
《词综》
古体
《桂枝香》
基本观点
力量
尚雅
中国
城镇职工
以诗为词
周瑜
东坡赤壁
咏昭君诗
内心
王安石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怀古的绝唱——读王安石词《桂枝香》】搜索到相关结果
8026
条
唐宋儒学比较教育:以韩愈、柳宗元与
王安石
三家教育观为例
作者:
姚振黎
来源:
儒学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韩愈
柳宗元
王安石
儒学
教育改革
描述:
方针,或有可供吾人今日教育改革之参考者。
严谨的游戏--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诗论析
作者:
衣若芬
来源:
台北教育大学语文集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集句诗
胡笳十八拍
蔡琰
叙事
描述:
,作品多违约六十余首。以往关於
王安石
集句诗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三个方面: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集句诗的创作、特色与优劣。从宋诗学的侧面,分析「以故为新」、「以才学为诗」的诗学理论与宋代集句诗
王安石
《诗经新义》的「君臣」与「君子小人」观
作者:
张琬莹
来源:
东吴中文研究集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经新义
新学
君臣
君子小人
描述:
王安石
《诗经新义》的「君臣」与「君子小人」观
从
王安石
、苏轼的拟寒山诗看宋诗的佛教底色及其演进
作者:
夏帅波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诗特征
王安石
苏轼
拟寒山
佛教
描述:
寒山诗是一个复杂的诗歌现象,在宋代已经完成了禅宗诗人的形象定型,从
王安石
、苏轼两个不同程度受佛教影响的诗人对他的模仿,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旨趣,也可看出宋代禅宗势力在朝廷推动下的扩展和宋诗佛教底色的渐
“内圣”还是“外王”―重新解析
王安石
讲学金陵的学术建构
作者:
杨天保
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金陵王学
王学
三经新义
新学
描述:
对象-一种极富“外王”指向性的“三经新学”,大有分别。
学路与出路——21世纪
王安石
学术思想研究理念之发微
作者:
杨天保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荆公新学
王学
宋学
汉学
描述:
出路。
促产增收均平赋税:谈
王安石
的治税思想
作者:
李文胜
来源:
广东税务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治税思想
赋税制度
北宋
财政史
描述:
促产增收均平赋税:谈
王安石
的治税思想
词
的蜕变:从
词
歌到
词
诗
作者:
鲍鹏山
来源: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苏轼
欧阳修
晏殊
柳
词
三变
北宋词
政府
士大夫文人
地位
描述:
说到北宋词,柳永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可这个大家那时候大家都不大喜欢他。首先是最最大家——皇帝老儿就不喜欢他,然后是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大家也不喜欢他。宋仁宗读了他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颇气恼:如此漠视体制的尊严,把政府放在什么地位?于是亲自拿笔把柳永的名字从
王安石
江宁讲学考述
作者:
刘成国
来源:
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讲学
考述
江宁
《宋元学案》
宋代儒学
不绝如缕
社会精英
文化培养
学术界
多样性
私人
朱熹
宋学
义理
描述:
焉不详。因此本文不惮烦琐,略加考述。
王安石
与苏轼关系新论——兼论宋学流变中新学与蜀学之争
作者:
刘成国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新学
蜀学
描述:
王安石
与苏轼之间,虽然曾经一度因为道德文章而相互倾慕,但终其一生,二人关系“怨”多于“谐”。这不仅是因为二人个性气质之迥异,更是出于二人所学之不同。因此,
王安石
与苏轼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实质上隐含着
首页
上一页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