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153)
报纸
(182)
学位论文
(123)
会议论文
(34)
图书
(1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36)
才乡教育
(27)
地方文献
(24)
宗教集要
(11)
非遗保护
(7)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43)
2012
(90)
2011
(93)
2009
(85)
2008
(85)
2007
(61)
2004
(43)
2002
(50)
2000
(35)
1989
(26)
按来源分组
其它
(158)
抚州师专学报
(28)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河南社会科学
(2)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
安家
(1)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1)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
人口研究杂志
(1)
相关搜索词
社会
李觏
《周礼》
周礼
备荒
剩余价值
王安石
农田水利
基督徒
吴与弼
化民
吴炳新
社会工作
历史观
外王
司马光
创造性
陆九渊
社会教化
礼乐制度
尊德性
社会状况
王烈
图书版本
国君
代表作
周礼全
名医
孔子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社会思想】搜索到相关结果
1153
条
汤显祖与晚明
社会
思潮
作者:
陈寒鸣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药、卜筮、河渠、墨、兵、神经怪牒”2,又与当时知识界有广泛交往。这既使他形成颇为驳杂的学术基础,又使他同各种
社会
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并由此而显示出自身的
思想
特色。本文试从思潮史角度对汤氏
思想
略予
论中国古代传统
社会
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
作者:
王卫平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传统社会保障
《周礼》
《管子》
荒政
描述:
中国古代传统
社会
保障制度形成的
思想
基础是民本
思想
。传统意义上的
社会
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出现。从《周礼》、《管子》等古籍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的理念及制度雏形。与此同时 ,贤明的国君与诸侯都
宗法礼俗——周代
社会
的一面镜子
作者:
晁福林
来源:
学习与探索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代
社会
周礼
父权宗法
描述:
宗法礼俗——周代
社会
的一面镜子
社会
活力应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
活力
社会
活力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范畴
范畴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竞争性
竞争性
描述:
会活力,人们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主体性和竞争性。
《牡丹亭•劝农》:汤显祖的理想
社会
作者:
张洁
来源:
散文百家(学术百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劝农
劝农
理想
社会
理想
社会
描述: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第八出《劝农》在《牡丹亭》中并不重要,但他描写南安太守杜宝下乡劝农的欢乐场景,正是他在遂昌劝农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心目中,遂昌似乎已是“世外桃源”,是心目中的理想
社会
。
教师应是
社会
道德的先行者
作者:
李明阳
来源:
辽宁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
道德建设
教师
不同角度
师德修养
道德必须
人类文明
强制性
法律
学校
师德建设
描述:
是高尚的,这样才能引领后人。
社会
时空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作者:
王朝增
来源: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
时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自由时间
人的活动
社会发展
重要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
时间
资本主义
描述:
传统的时空观脱离社会实践,拘泥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着严重缺陷。确立科学的
社会
时空范畴,可以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的范畴体系,深化唯物史观的研究,开拓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视野。同时,把
社会
时空纳入
“和谐”
社会
应是民本的“和谐”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学决策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政府治理
公共管理
民本主义
描述:
“和谐”
社会
应是民本的“和谐”
先秦
社会
的巫、巫术与祭祀
作者:
许兆昌
来源:
史学集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秦
社会
先秦时期
巫术行为
《周礼
行为方式
本质特征
宗教形态
巫文化
左传
献祭
描述:
祀文化看成可以截然划分的两个文化发展的阶段。
中国传统
社会
基层管理的模式
作者:
刘永华
来源:
福建学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
基层管理
中国传统
基层
社会
社会组织
管理组织
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
“修齐治平”
乡村控制
《周礼》
描述:
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的“相保相守”的统制体系之中,可见在儒家的政治模式中,并非否定了家国之间中间状态(亦即“
社会
”之本义)的存在根据,而是早就设定了这一状态,并且,由于这一状态比起宗法组织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