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9)
报纸(46)
学位论文(4)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4)
地方文献 (18)
宗教集要 (5)
非遗保护 (2)
红色文化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19)
2012(23)
2011(34)
2010(16)
2009(20)
2008(9)
2007(20)
2006(10)
2005(7)
199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7)
考试(自考版)(1)
中国保安(1)
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1)
金色年华(1)
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1)
领导科学(1)
戏文(1)
健康大视野(1)
中医药文化(1)
生命哀愁的深情抒写:浅析晏殊词中的生命意识
作者:张艳艳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词  生命意识 
描述:晏殊以一个诗人的敏感锐感,体悟着生命的短暂、人生的苦痛,他用文字尽情地表达着对于生命的爱与哀愁,其词"情中有思"[1],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表达,提升了晏殊
班主任应是生命教育的领航者:走向释放个体焦虑的生命教育
作者:朱曼雯  来源:吉林教育(高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班主任  焦虑  个体  当代中学生  矛盾冲突  学习  中这 
描述:当代中学生除了要面对学习的重压,还必须面对身心生长高峰带来的种种矛盾冲突,因此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作为班主任,正确引导孩子走出人生中这一艰难而困惑的时期责无旁贷。
潘跃玲、熊和平:生命教育应是关于如何体验生命的教育
作者:暂无 来源:中小学德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教育观念  道德教育  心理教育  技术教育  集体主义  青少年  身体 
描述:潘跃玲、熊和平在《教育导刊》2012年第8期撰文指出,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如片面地将生命教育理解为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或者生命技术教育等。生命是建立在
情系红水河 心血绘蓝图——一位瑶家女儿的水电情怀——记十六
作者:黄伟民  来源:广西电业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十六大代表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黄麟芬 
描述:十六大代表,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劳动模范黄麟芬。 1974年,就读广西大学并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黄麟芬毕业了。她服从组织分配,到设计院从事水电站工程设计。初出茅庐的她参加设计的第一个工程就是红水河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40万千瓦的大化水电站。
情系红水河心血绘蓝图:一位瑶族女儿的水电情怀:记十六大代表
作者:黄伟民  来源:广西电业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情系红水河心血绘蓝图:一位瑶族女儿的水电情怀:记十六大代表
戏曲《牡丹亭》里湯显祖的大“爱”情怀:汤显祖的爱情进化论
作者:周鑫  来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情至说" 
描述: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本文试图就戏曲《牡丹亭》分析并阐述作者汤显祖的大爱情怀.
南丰傩面具艺术造型中的生命精神
作者:祝海珊 唐阿君 张成玉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傩面具  傩面具  南丰  南丰  艺术造型  艺术造型  傩文化  傩文化  生命精神  生命精神  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  基本造型  基本造型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艺术研究  艺术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一.南丰傩面具艺术造型的生命观念江西传傩,始于汉初,两千多年以来傩风不绝,是中国傩文化艺术研究的重要部分。在赣傩面具艺术研究中,赣东的南丰傩面具艺术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南丰傩文化历史悠久、遗存
回归生命的感性存在:从《牡丹亭》中几个人物的残缺性谈起
作者:李双芹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感悟生命  感悟生命  牡丹亭  牡丹亭  人物  人物  残缺性  残缺性 
描述:印证 ,共塑了一个精神残缺的人物形象。从杜宝、陈最良身上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情感空缺 ;而从杜丽娘追寻本真生命的历程中 ,我们看到的则是汤显祖回归感性存在的生命理想。
生命之树常青:柳梦梅·白玉兰·缘
作者:蔡正仁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梦梅  白玉兰  牡丹亭  杜丽娘  演员  导演  表演手段  表演艺术  唐明皇  扮演者 
描述:渐发胖的身体,使我对“柳梦
叙述生命的需要——《牡丹亭》中杜丽娘意义再探讨
作者:杜改俊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的自然性  人的自然性  人的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  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  健全的人  健全的人 
描述:《牡丹亭》的主旨是在叙述人的生命需要 ,即自然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