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8)
报纸(9)
学位论文(3)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3)
地方文献 (6)
文化溯源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9)
2013(12)
2012(8)
2010(7)
1998(7)
1995(10)
1993(4)
1992(3)
1988(6)
1984(3)
按来源分组
其它(4)
小说评论(2)
当代文坛(2)
中国档案(2)
牡丹江大学学报(1)
河南电大(1)
新闻爱好者(1)
北京社会科学(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前线(1)
登滕王阁有感
作者:卢苇  来源:新一代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滕王阁  汤显祖  牡丹亭  风流人物  戏剧  自建  文学创作  公差  黄鹤楼  剧作家 
描述:因公差至南昌,闲暇日登滕王阁,立足顶楼,放眼四野,碧空如洗,赣水飞练,吟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限感慨立刻涌上心头。滕王阁自建成于世,1300多年间虽迭兴迭废,但终因其形胜、景异、文章好而不朽。清人写诗称
昔人已乘黄鹤去——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格农故居
作者:钟志清  来源: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以色列  希伯来文学  犹太裔作家  希伯来语  犹太人  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  纳丁·戈迪默  文学创作 
描述:诺贝尔文学奖与犹太裔作家确实缘份匪浅。自1901年首届颁奖迄今90余年,已有柏格森、帕斯捷尔纳克、阿格农、萨克斯、贝克特、索尔·贝娄、艾·巴·辛格、纳丁·戈迪默十位犹太裔作家榜上垂名。但是,唯一用希伯来文进行创作而荣膺此奖的以色列籍作家却只有阿格农一人。即使今天诺贝尔文学
论先秦接受者意识的觉醒与接受理论的早熟
作者:邓新华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接受理论  接受者  接受美学  赋诗言志  “诗言志”  文学创作  情感表达  《周礼注》  用诗方法  文学理论批评 
描述:先秦时期,从总体上看,文学还未从学术文化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一些理论家、思想家有关文学的见解,也仅仅包含在他们对总体文化的一般性论述之中,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独立而成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出现。然而,上述这种对于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总体发展水平的认定,绝不应...
人民给予我最崇高的荣誉
作者:张俊禄  来源:中国档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思想  文学创作  档案馆  刘绍棠  家乡  作家  乡土文学  天理  长篇小说  通县 
描述:有所怕,我最怕的是被乡亲们戳脊梁骨。所以,乡亲们认为我给家乡争了
我所知道的女诗人徐芳
作者:陈子善  来源:书城杂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适  女诗人  新诗史  中国新诗  三十年代  滕固  施蛰存  诗文集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创作 
描述:一世事有时真是难以预料。一个多月前,我在课堂上讲"中国现代文学与传媒",不知怎么嘴一滑,说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女诗人徐芳,在座博士生中无一人知道这位才女。我想就是大学里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教授、博导,大概也没有几位注意过她,更遑论认真研究了。
刘绍棠作品要目
作者:张棣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月刊  刘绍棠  文学创作  河北省  九五  出版社  北京文学  北京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篇小说 
描述:四年七月在通县潞河中学读高中。一九五三年五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九五四年九月——一九
清晰的描述恰当的评价
作者:周劭馨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文学  文学史  发展历程  文学创作  文学发展  陶渊明  评价  汤显祖  发展史  作家 
描述:问世,可以说是做了一件早该做而没有做
巧用简笔文章生辉
作者:鲍亚民  来源:初中生世界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巧用  文章  艺术作品  境界  陈师道  曾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艺术创作 
描述:如此,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性灵与真情:晚明小品文中的诗文美学
作者:罗筠筠  来源:文学前沿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袁宏道  晚明小品  性灵说  诗文创作  公安派文论  文学创作  文艺创作  王思任  江盈科 
描述:好这两者的关系并非易事,尤其是明初统治者在科举取仕中以试贴诗和八股文为标
汤显祖的戏梦人生
作者:郑培凯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人生  文学创作  社会风气  社会精英  “时文”  剧本创作  思想境界 
描述:汤显祖的时代是距今四百年前的晚明,当时文坛注重的创作主流是诗文而非戏曲。社会风气视戏曲为小道,而社会精英的主要精力则投放在诗词、古文之上,唱和诗词,精研时文。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则以复古为创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