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358)
报纸(2239)
学位论文(121)
图书(66)
会议论文(40)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37)
历史名人 (1784)
红色文化 (80)
地方风物 (6)
非遗保护 (6)
宗教集要 (6)
才乡教育 (4)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1(490)
2010(510)
2009(479)
2008(510)
2007(330)
2003(89)
2001(39)
1997(58)
1987(56)
1983(60)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82)
戏剧艺术(36)
上海文汇报(27)
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12)
文史知识(10)
出版史料(3)
出版发行研究(3)
党的生活(云南)(1)
出版科学(1)
戏剧报(1)
让琅琅的古诗声充盈校园:小学古诗教学
作者:张妍梅  来源:新课程(小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文学鉴赏力  引导学生  古诗教学  利于发展  陶冶情操  语言  文化宝库  古诗文  王安石 
描述: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朗朗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
从李贽剖判孟轲开去:兼及王安石朱熹等
作者:李珺平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贽  李贽  孟轲  孟轲  王安石  王安石  朱熹  朱熹  儒家  儒家 
描述:汲取的教训。
似曾相识燕归来:宋词中的燕子意象
作者:杨晓霞  来源: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燕子  宋词  意象  归来  相思  作者  落花  晏殊  写出  心情 
描述:在农家屋檐下营巢繁殖,在冬季的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来年春天又飞回。就是这样一只小小的生灵,在它飞去飞回的生命忙碌中,却承载了词人们吟不尽的爱恨情愁。 一、借燕子抒发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叹 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中的燕子秋去春来,依恋旧巢,不忘故主,让词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但眼前的夕阳西下、落花纷纷,又令词人心伤无奈。景物依旧,燕子相识,但时光已逝、人已老去,这又该是多么的怅惘!该词清丽自然、委婉含蓄,写出了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表现作者寂寞空虚的“闲愁”,同时也典型地反映了晏词意境清新,情致闲雅的“富贵气象”。 二、借燕子抒发相思离恨之苦 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吴曾祺《涵芬楼文》研究述评
作者:韩李茁  来源: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祺  《涵芬楼文  研究  述评 
描述:《涵芬楼文》在清末民初面世之后却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其理论价值遭到遮蔽,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该书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回顾和评述。
模糊其辞更清晰:新闻语言的“活化”
作者:胡仁钧  来源:新闻前哨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模糊语言  新闻语言  新闻写作  语言表达  新闻事实  新闻宣传效果  月全食  辩证的统一  王安石  天气状况 
描述:儿子,叫王元泽。王元泽从小聪明伶俐,反映机敏。有一次,一个客人故意将一头鹿和一头獐同放在一个笼子里,有意问王元泽:笼子里哪个是鹿?哪个是獐?因为鹿与獐的外貌极相似,当时王元泽根本无法辨别哪是鹿哪是獐,但他又不甘心以回答不知道作罢。思考了一会回答客人:“那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客人一听,感到无可挑剔,连声称赞王元泽太聪明了。 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能收到奇妙的效果,反映出一种说辩理智。也可以想象,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上也是大有可为的。
以《王安石变法》为例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课的实效性
作者:牛玉军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选修课  实效性 
描述: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实现选修课的实效性,需要不断探索和践行。但以下四点是实现选修课的实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营造课堂良好的互动氛围;加强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契合当今高考特点,做足做好材料分析。
“疑”中求高效:语文教学中“疑”的处理例
作者:杨群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朱子语类》  获取知识  高效教学  理学家  陆九渊  学生  主动性 
描述: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陆九渊亦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学生对文本泛泛而读,就提不出疑问;学生没有疑问,不会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高效教学也无从谈起。
专访陈郁秀女士-她的画家父亲
作者:暂无 来源:美术共和国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专访陈郁秀女士-她的画家父亲
“伪经典”或准经典的比较阅读:欧阳昱的四个短篇小说
作者:雷喑  来源:青年作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典  欧阳  主要表现  文本  小说家  小说写作  存在主义  卡夫卡  风格  中短篇小说 
描述:个短篇,《一个炎热的夏夜》(以下称《夏夜》),《搭车人》《大楼》《我们都暗暗地爱过》(以下简称《爱过》),主要表现的当是现代人的"存在"感、身体感
阅读教学,应是合规律的文本解读:以《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
作者:陈林  来源:教学与管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者—个性表达—回归文本—迁移智慧。于老师的"简单",是一种文本解读哲学的"简单"。下面谨以于老师最近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试加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