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42)
期刊文章(134)
学位论文(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8)
地方文献 (29)
地方风物 (5)
才乡教育 (4)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63)
2012(21)
2009(13)
2007(12)
2006(13)
2004(7)
1995(4)
1991(5)
1985(2)
198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
中国体育(2)
史学月刊(1)
新闻通讯(1)
中国社会报(1)
创造(1)
小学教学参考(教育管理)(1)
广东艺术(1)
剧作家(1)
中国新闻周刊(1)
魏纪中“金牌意识”不应是官员目标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体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魏纪中“金牌意识”不应是官员目标
论《牡丹亭》性心理及其生命意识的升华:以蔼理士性心理学理论
作者:魏远征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心理描写  牡丹亭  杜丽娘  汤显祖  生命意识  柳梦梅  性心理学  心理学理论  爱情  白日梦 
描述:情和婚姻的执著向往和追求,而且对杜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论韩愈、欧阳修、王安石的天命意识
作者:孙戈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主导思想,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天命的认识。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状出发,提出: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这里的命指的就是天命,即天的命令和意志,这是一种有目的的不可违逆的力量。孔
论先秦对商品的管理及其节约与诚信意识——以《周礼·地官·司
作者:邹德文 姚晓娟 ZOU De wen YAO Xiao juan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商品管理  节约与诚信意识  思想基础 
描述:先秦时期对上市商品的管理及管理制度,蕴涵着以政令禁物靡的节约意识;以贾民禁伪而除诈的诚信意识.这些意识的思想基础与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是契合的,它们对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从“临川四梦”看汤显祖讽世意识的演变
作者:黄三平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四梦  讽世意识  演变 
描述:汤显祖"临川四梦"的讽刺力度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强的轨迹,讽刺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分析"临川四梦"的讽刺强度和重心的变化,区分善意的戏谑和无情的嘲讽以及讽刺和影射的关系,从而考察汤显祖讽世意识
画像与主体意识觉醒: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之精神
作者:张舒然  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牡丹亭》  《牡丹亭》  主体意识觉醒  主体意识觉醒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描述:试图赋予杜丽娘自画像以新的意义。
论先秦对商品的管理及其节约与诚信意识:以《周礼·地官·司市
作者:邹德文 姚晓娟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商品管理  节约与诚信意识  思想基础 
描述:先秦时期对上市商品的管理及管理制度,蕴涵着“以政令禁物靡”的节约意识;“以贾民禁伪而除诈”的诚信意识。这些意识的思想基础与“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是契合的,它们对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历史情怀与求真意识:王应麟的历史考证
作者:赵辉 施建雄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麟  《困学纪闻》  求真意识  考证方法 
描述: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其历史考证包含着一种深深的历史情怀,也渗透着一股浓厚的求真意识。其考证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在方法上有继承也有创新,从而为清代历史考证学开辟了一条新
我省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党的生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实践活动  群众路线  始终坚持  高标准  部署  讲话精神  会议  总结  制度建设  总书记 
描述:2014年1月25日,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全省第一批
重构的女性神话:论《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的女性意识
作者:周娅 赖力行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神话  女性神话  至情  至情  生命  生命  性灵  性灵  文心  文心 
描述:《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是众多《牡丹亭》评点中突出的一部。其特点在于,作为批评主体的三妇,在历史语境中的女性本体立场观照下,以生命践行至情、凭"性灵"咏叹至情、秉"文心"体悟至情,重构了一个源于评点对象而终有超越的现实版的女性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