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3)
期刊文章(163)
学位论文(8)
会议论文(2)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61)
地方风物 (9)
地方文献 (4)
文化溯源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2(30)
2011(24)
2008(20)
2006(20)
2004(6)
2002(8)
2001(10)
2000(9)
1996(1)
1995(5)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
黑龙江邮电报(1)
现代企业(1)
浙江财税与会计(1)
威海晚报(1)
戏曲艺术(1)
国际金融(1)
能源评论(1)
体育世界(1)
抚州师专学报(1)
吴晓波 数历史论经济
作者:IC 本刊  来源:新晋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经济转型  经济变革  重大影响  社会发展  商鞅变法  历史进程  诺贝尔经济学奖  王安石  制度经济学  中国历史 
描述: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将为你解读新的社会发展下,时代又提出了哪些变革要求。
城镇化不应是经济增长“工具”
作者:李宇嘉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增长模式  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具  城市集聚  房地产泡沫  转型发展  经济社会 
描述:新型城镇化描绘了一幅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美好蓝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效率将同步提高,人口在城市集聚将带来第三产业主导发展的全新时代,经济增长模式将向消费
发展县域经济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对盘锦县域经济的调
作者:李光辉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县域经济  新农村建设  重中之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  土地面积  盘锦  总人口  经济总量 
描述: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均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盘锦市县域经济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为研究和发展县域经济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一、盘锦县域经济的现状盘锦市位于
建设美丽幸福新宜黄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作者:《中国中小企业》编辑部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跨越  工业园区  江西省  杂交水稻制种  军峰山  制种基地  招商引资  自然保护区  塑料制品  抚州市 
描述:抚州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
发展高等教育应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优先选择
作者:左昌鸿 张玉虎  来源:广西商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发展  高等教育  扩大内需  优先选择 
描述:本文通过理论阐述、现实分析,说明发展高等教育应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优先选择,并从转变观念、加快体制改革、加大投入等方面提出引导高等教育消费的基本对策。
王英和:“塔式经济”显身手“石牛搭台”唱大戏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英才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英和:“塔式经济”显身手“石牛搭台”唱大戏
青海经济的主题应是发展与稳定——为《青海社会科学》创刊十周
作者:卞耀武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海经济  青海社会  发展与稳定  主题  各民族  经济稳定  各族人民  经济发展速度  发展和稳定  开发资源 
描述:兴的一个颇为活跃的因素。在众多的议题中,各有所重,各抒己见,但我认为青海经济的基本题目应该是发展和稳定。
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作者:李轲  来源: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建设规模  相适应  客观要求  陈云同志  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  马克思主义  基本建设投资  国力 
描述: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陈云同志的论断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合我国的实际,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就《两宋苏州经济考略》致方健先生
作者:吴松弟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州经济  《宋史·地理志》  《元丰九域志》  中国移民史  年平均增长率  《建康集》  考略  《太平寰宇记》  人口增长率  人口密度 
描述:就《两宋苏州经济考略》致方健先生
衡量农贷经济效益的标准应是经济,技术,生态效益的统一
作者:朱家华  来源:西南金融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效益  标准衡量  经济收益  技术效益  生态效益  资金周转  经济利益  农业贷款  再生产过程  评价标准 
描述:用什么标准衡量农业贷款的经济效益?在近年的讨论中尚未取得一致意见,还需从理论上作深入的探讨。现结合经济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对此谈些个人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