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34)
报纸(135)
学位论文(16)
会议论文(6)
图书(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74)
地方文献 (12)
宗教集要 (4)
地方风物 (3)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2(31)
2009(13)
2008(14)
2006(16)
2002(6)
2001(14)
1998(5)
1987(1)
1986(7)
1983(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
周易研究(9)
太原晚报(3)
江汉论坛(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中国艺术(1)
徐闻史志(1)
灵石史志通讯(1)
山西法制报(1)
琼州大学学报(1)
的脾阴观
作者:濮正琪 董娟  来源:陕西中医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医学术发掘  中医学术发掘 
描述:目的:总结介绍吴的脾阴观.方法:搜集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吴治虚损重视补脾阴.明言脾虚有阴阳之分,创立多种理脾阴之法.选方用药颇具特色,首选芬香甘平,善用血肉填精,升清阳以轻清
院士:要全面理解企业信息化
作者:暂无 来源:自动化博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面理  院士  市场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  竞争能力  全过程 
描述:要全面理解企业信息化吴先生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营销、服务等的全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太极思想述论
作者:方旭东  来源:国学研究辑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极思想  理学  元代  哲学  阴阳学说 
描述:太极为道的观点。在对无极的理解上,吴坚持朱熹无极与太极为一物的思想,以无极为强调无实物无方所之意。为维护周敦颐太极说的儒家性,吴不得不对太极作出了实际上不无矛盾的双重解释。同是太极生阴阳,在吴
:四时无发滓,万古涓涓无须臾
作者:奉荣梅  来源:老年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时  岳麓书院  文字  理学 
描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那些才子文人的名字,总是随着他们不朽的文字而千古留名。在湖南岳麓书院,元代理学大儒吴的文字,七百多年来就一直在古老的庭院里流芳。
译意与译:读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闺塾》
作者:李瑞凌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汪榕培  《牡丹亭·闺塾》  《牡丹亭·闺塾》  译意  译意     
描述:汪榕培在戏剧《牡丹亭·闺塾》的翻译上运用了3种翻译策略:舍意取、意味兼得和化意入味。译意是基础,在译意和译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译是他翻译的主旨和目标取向。在译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原作的表达形式
闻不得肉的村民世界上第一个生孩子的男人日本人没有名片不出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采风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闻不得肉的村民世界上第一个生孩子的男人日本人没有名片不出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晏几道的个性与其词的创作浅探
作者:陈信凌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今研究  晏几道  曹丕  黄庭坚  文心雕龙  词作  晏殊  浅探  小山词  创作 
描述:一轩轾估量,不全是二晏霄壤相隔的职位所致,更因为小晏的禀性及词作较之大晏,确实更加新奇、更加惹人注目一些。晏几道出身于宰相之家,本来只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优越的家庭条件就可以保障他走完无风无浪、无怨无艾的人生旅程。但他偏生就一副狷介孤特
从韵脚字校勘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数则
作者:程序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药性歌括四百  音韵  方言 
描述:明代江西名医龚廷贤所著《药性歌括四百》,以韵文形式流传至今。因其押韵范围极宽,所以其中不押韵的歌诀,必有传抄错误。作者从韵脚出发,对其中若干条不押韵的歌诀进行了考证,并对现有文字做了一些校勘,以期
知识人印象:读李怀宇《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
作者:吴丙年  来源:出版广角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识人  台湾文化  中国文化  印象  白先勇  形象  群体  牡丹亭  开拓  价值 
描述: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 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人吧,比如我自己,也是一个拥有一定知识的人。但在作者李怀
吊古怀今 思深寄远——洪异诗《钱塘秋感》赏析
作者:苏永莉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瑰丽  王士祯  《随园诗话》  戏曲家  《牡丹亭》  诗人  太子  王妃  文学造诣 
描述:云:“钱塘洪防思昇,……人但知其《长生》曲本,与《牡丹亭》并传,而不知其诗才在汤若士之上”,并以“逼真少陵”、“俱足千古”称誉其诗,朱廷鋐更以“风流直压李青莲”(《赠洪防思》)句相赠,其文学造诣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