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征
作者:张翥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边塞诗人  艺术特征  岑参  盛唐诗坛  沈德潜  自然风光  胡应麟  翁方纲  描写  西域 
描述: 边塞诗人岑参,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历来享有很高的声誉。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杜甫认为,他可与鲍照、谢眺媲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以为李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明代胡应麟赞美岑诗“清新俊逸,大是俊才”,清代沈德潜、翁方纲、方东树和刘熙载等人也
试论中国传统伦理观的特征
作者:陈望衡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中国传统伦理  孟子  论语  宗法观念  孝道  准宗教  梁惠王  陆九渊  仁政 
描述:中国传统伦理观有四个特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政治一体的统治原则、准宗教的绝对律令、实用理性的做人之道;中国传统伦理观既是我们创建新伦理观的思想基础,又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精神负担.
A 型花岗岩的特征、成因及成矿
作者:顾连兴  来源: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岩浆  碱性花岗岩  成矿  矿化  张性环境  过饱和  钠长石化  尼日利亚  含锡花岗岩 
描述:钨、锌、锆、稀土、钽、铀和钍。
论小山词“痴”的情感特征
作者:李军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山词  情感特征  词人  晏几道  封建社会  “梦”  艺术魁力  文学传统  艺术语言  情感活动 
描述:心音的自然流露,也是其情感轨迹的真实记录,而这当中,痴──则又成为小山词重要的情感特征。小晏是一位至情至性的词人。诗人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
戏曲传播中的碎片化:论《牡丹亭》折子戏及其审美特质
作者:王省民 黄来明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折子戏  折子戏  《牡丹亭》  《牡丹亭》  碎片化  碎片化 
描述:折子戏的传播特点及其审美特质,从而能更好地评价其传播的社会价值。
论戏曲意象的多重审美功能:以《牡丹亭》中“柳”意象为例
作者:陈小凤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意象  柳意象  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 
描述:戏曲秉承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精神,重视意象创造,具有独特的美学神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以牡丹亭为主体的意象系列,本文将对作品中柳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与人物形象塑造及剧情建构的独特作用进行论述,并探讨其对舞台效果营造的特殊功能。
论华夏古典悲剧《牡丹亭》叙事范式的审美表征
作者:张鹏飞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古典悲剧  古典悲剧  叙事范式  叙事范式  审美表征  审美表征 
描述: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林黛玉听戏及其他--《审美与意志之思考》读后谈片
作者:周述成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审美心理定势  审美心理活动  审美活动  意志活动  审美经验  心理功能  审美心理结构  《牡丹亭》  审美对象 
描述:文对林黛玉听戏的论
异质环境──论《红楼梦》环境与人物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
作者:杜奋嘉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审美心理效应  异质环境  环境与人  宝玉  秦可卿  林黛玉  曹雪芹  潜意识  《牡丹亭》 
描述:异质环境──论《红楼梦》环境与人物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杜奋嘉《红楼梦》对环境的传移模写的绝妙之处,在于呈现出一种“心物同构”的交融美、统一美。“内外胥融,心物两契”,“举物即写心”①给人以和谐、冷静
趣:晚明新派文士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
作者:王成  来源: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派文士  汤显祖  审美追求  袁中郎  审美趣味  插花艺术  袁宏道小品  “趣”  观照自然  江盈科 
描述:趣:晚明新派文士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