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96)
报纸
(23)
学位论文
(12)
会议论文
(11)
图书
(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1)
才乡教育
(14)
地方文献
(8)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3
(4)
2010
(10)
2006
(6)
1999
(10)
1998
(19)
1994
(5)
1993
(4)
1991
(5)
1990
(9)
1988
(5)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
(17)
孔子研究
(5)
河北学刊
(2)
诗刊
(1)
天下美食
(1)
戏曲艺术
(1)
社科信息文荟
(1)
大观周刊
(1)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悲喜剧
哲学
李觏
宋代
王安石
程朱理学
好官
感性
封建统治
朱陆之辩
争辩
心学
理学家
明细帐
哲学思想
孔子
唯心主义
空调
受教育者
逻辑
圣人之道
司寇
大地主
太极思想
愿望表达
宋明儒学
理论基础
陆九渊
生命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哲学实质】搜索到相关结果
196
条
陆象山眼睛向下的
哲学
思考
作者:
吴文宙
吴文鼎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以民为心
以民为心
损上益下
损上益下
扫上兼下
扫上兼下
合下便是
合下便是
描述:
在上下尊卑的礼治社会中,陆象山以平民哲学家的目光,注视着下层黎民,并提出了许多
哲学
思考,体现了他的君权民主思想的萌芽。
陆象山教育
哲学
的本体论思想研究
作者:
顾春
来源:
教育史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陆象山教育
哲学
的本体论思想研究
李觏
哲学
的辩证法思想浅议
作者:
赖井洋
来源:
求索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辩证法思想
阴阳二气
“常”
“无”
“权”
“有”
事物的本质
发展过程
哲学思想
描述:
李觏
哲学
的辩证法思想浅议●赖井洋李觏字泰伯,号盱江。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家世寒微,自称“南城小草民”①。三十四岁,以草泽荐,召试制科,下第归。次年,南城立学,李觏“为之师,四方来学尝
戏剧文学中
哲学
根柢的确立
作者:
章诒和
来源:
剧本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文学
哲学
命题
自我意识
戏剧创作
根柢
生命意识
哲学
思考
哲学
意识
汤显祖
剧作家
描述:
戏剧文学中
哲学
根柢的确立章诒和这个题目,对戏剧创作可能算是新议,但它对于文学创作,却是旧事。记得一位青年学者在其研究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的专著里,就小说对
哲学
根柢的寻求,做过系统的论述。戏剧比文学慢了
《中国
哲学
人物辞典》即将出版
作者:
小雨
来源:
哲学动态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隋唐五代
哲学家
中国
哲学
史研究
五四时期
两晋南北朝
陆九渊
先秦
元代
出版
明代
描述:
学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线索。该书特别重视从各种文献中发现新的
哲学
论点。比如,它以确凿的根据说明心学的思潮不是始于南宋的陆九渊,而在北宋末期的郑东卿早就提出了“心外无理”的命题。人们一讲到感觉复合
一个生命力论者的
哲学
思考(汤显祖论纲之一)
作者:
张贤蓉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生不已
生命力
人格
个性
描述:
然人性观。主张充分发挥人格化的生命力,创造合乎天性的人生,进入与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这种人格理想使汤显祖最终关切人的个性自由这一现实问题。汤显祖的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基本精神上判然有别,而与本世纪初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中思想家的一些思路大体一致。和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也有相通的迹象。
朱熹
哲学
之心论及其与陆九渊心学的区别
作者:
秦方鹿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朱熹
哲学
之心论及其与陆九渊心学的区别
陆九渊
哲学
中“道”的含义试析
作者:
焦克明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陆九渊
哲学
中“道”的含义试析
陆九渊
哲学
中的“道”及“心”、“道”关系
作者:
刘宗贤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圣人
思想
陆九渊
朱熹
道德意识
道德行为
道德修养
伦理原则
道德准则
理性原则
描述:
;或者从宋明理学的一般常识出发,把道等同于“理”。这也是对陆九渊本体论思想的性质往往搞不清楚的原
论许衡的哲学思想在中国
哲学
史上的地位
作者:
唐宇元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
许衡
中国思想史
理学
朱熹
陆九渊
本心论
理学家
王阳明
描述:
,说明他在中国
哲学
史上的地位,也试图说明他在宋、明之间的理学嬗递中的作用。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