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52)
报纸
(34)
学位论文
(7)
图书
(1)
会议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4)
地方文献
(8)
非遗保护
(1)
才乡教育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
(8)
2012
(13)
2010
(13)
2006
(7)
2005
(7)
2004
(7)
1997
(3)
1994
(3)
1983
(2)
1982
(2)
按来源分组
其它
(9)
浙江学刊
(2)
诗歌月刊
(1)
测绘工人
(1)
新作文:中考在线
(1)
中学生(作文版)
(1)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戏文
(1)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北方文学(下旬)
(1)
相关搜索词
墓志铭
后学
古战场
在百草园》
客船
诗歌创作
生平
理学家
女校
吕祖谦
士大夫
宋代理学
经学
社会思潮
太极
国家民族
女子职业学校
咏物诗
吕惠卿
到任
吕凤子
吕南公
王烈
人物形象
古代文论
地理学
奎章阁
司马光
商榷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吕思勉】搜索到相关结果
152
条
南孔、理学家与南宋书院:以朱熹、张栻、
吕
祖谦、陆九渊为例
作者:
张俊岭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孔文化
理学家
南宋书院
描述:
孔文化"与理学家共同"实化"了孔子。南孔、理学家与"实化"的孔子三方共同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
南孔、理学家与南宋书院―以朱熹、张拭、
吕
祖谦、陆九渊为例
作者:
张俊岭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孔文化
理学家
南宋书院
描述:
南孔、理学家与南宋书院―以朱熹、张拭、
吕
祖谦、陆九渊为例
剖析
吕
惠卿与王安石“凶终隙末”:寻绎熙宁变法演化的内在脉络
作者:
郑寿岩
来源:
福建文史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描述:
,固有历史条件不成熟等因素,而人为之不臧,王安石重用
吕
惠卿、章悖、曾布等
明快爽切 词锋犀利——读
吕
南公的《勿愿寿》
作者:
周溶泉
徐应佩
来源:
中学生文史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明快爽切 词锋犀利——读
吕
南公的《勿愿寿》
晚年王安石与
吕
惠卿——从《全宋文》的一篇误收文字谈起
作者:
高纪春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全宋文》
王安石
吕
惠卿
描述:
《全宋文》李定文中误收了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期间写给
吕
惠卿的一封书信,这封信和现存另外两封王安石致
吕
惠卿的书信一道,为我们提供了晚年王安石与
吕
惠卿释憾复欢的证据。
吊古怀今
思
深寄远——洪异诗《钱塘秋感》赏析
作者:
苏永莉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瑰丽
王士祯
《随园诗话》
戏曲家
《牡丹亭》
诗人
太子
王妃
文学造诣
描述:
云:“钱塘洪防
思
昇,……人但知其《长生》曲本,与《牡丹亭》并传,而不知其诗才在汤若士之上”,并以“逼真少陵”、“俱足千古”称誉其诗,朱廷鋐更以“风流直压李青莲”(《赠洪防
思
》)句相赠,其文学造诣
尚
思
为国戌轮台 : 评刘绍荣新作《孤村》
作者:
致远
来源:
文艺报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孤村
小说评论
描述:
尚
思
为国戌轮台 : 评刘绍荣新作《孤村》
痴情无限 愁恨不已——晏几道《
思
远人》浅析
作者:
王文鹏
来源: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闺妇
晏几道
远人
愁情
研墨
小山词
形象感
小令
深婉含蓄
白描
描述:
。下面就他的词《
思
远人》作点浅析。词云:
剥掉罗
思
鼎“史学权威”的画皮——驳斥《论北宋时期爱国主义和
作者:
邓广铭
李培浩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
北宋王朝
司马光
儒家
契丹
宋神宗
史学
地主阶级
统治集团
描述:
出笼之后,却又被姚文元搁置了三四个月,才又和另一篇由罗
思
鼎捉刀代笔,借风庆轮远航事而大骂现代的“满脑子崇洋迷外”、“投降卖国”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黑文,以及同是出于这伙黑帮之手而署名池恒和宫效闻
命题作文仍应是作文教学重要训练形式——学习叶圣陶作文教学
思
作者:
林若男
来源:
安徽教育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教学思想
命题作文
训练形式
小学作文教学
叶圣陶
教师
自然程序
学生作文
习作训练
积蓄
描述: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习作训练形式。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先后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形式,这些可贵的探索,无疑,将有利于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不能令人苟同的是有的教师在肯定新的训练形式时,绝然否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