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209)
报纸
(185)
学位论文
(116)
会议论文
(34)
图书
(1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76)
才乡教育
(35)
地方文献
(20)
地方风物
(17)
宗教集要
(10)
文化溯源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2
(103)
2011
(102)
2010
(83)
2008
(97)
2002
(47)
2000
(43)
1994
(28)
1993
(19)
1986
(37)
1985
(28)
按来源分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
大连大学学报
(2)
蜀学
(2)
企业管理
(2)
企业活力
(1)
江苏文史研究
(1)
抚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
杭州文博
(1)
中国经贸
(1)
文学界(人文)
(1)
相关搜索词
决策
变革
品德
北宋
孔子
思想
人才管理
人才
周礼
天才
偏好
司法官
王安石
子贡
士大夫
唐宋八大家
城市
李觏
《周礼》
备荒
哲学观
人才观
农田水利
基督徒
吴与弼
管理思想
奴隶主阶级
均输法
忧虑
首页
>
根据【检索词:人才管理思想】搜索到相关结果
1209
条
王安石的
人才
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孟天运
来源:
东方论坛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理论与实践
人才思想
改革型
人才
培养人才
范仲淹
选拔
人才
礼乐刑政
造就人才
人才
理论
描述:
书全文净字数8565个,洋洋洒洒,又号称万言书。这年王安石38岁。在《言事书》中,王安石主要阐述了这样几个问题:(一)人才是变法的前提;(二)改革型
人才
的标准;(三)如何培养人才,从根本上解决
人才
王安石论
人才
教育
作者:
钟杨
来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王安石论
人才
教育
论王安石的人才观及
人才
标准
作者:
俞启定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政治改革
地主阶级
政治思想
吏治改革
北宋中期
政治需要
政治家
司马光
书信
描述:
一粗浅阐述。王安石的人才观,即他对
人才
作用的总看法,与他进行变法的政治需要密切联系着。要进行政治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首先要进行吏治改革,然而,当时北宋政府的吏治十分腐败,在官员的选拨和使用上
王安石论
人才
的选用与培养
作者:
陈霞
来源: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临川
选用
人才
选拔使用
文集
人才
理论
列选
育
人才
建议值
教导
描述: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为了变法图强,提出一系列选拔、使用、培养人才的建议。这些建议值得加以认真地探讨和研究。王安石关于
人才
的建议主要有以下三点:
王安石与司马光
人才
观之比较
作者:
陈丽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人才观
取士标准
人才
管理
描述:
王安石与司马光
人才
观之比较
制科与
人才
的选拔和使用
作者:
肖宁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制科
贤良方正
制举
察举制
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选举制度
中国古代
公平竞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描述:
制科与
人才
的选拔和使用
识才者也应是
人才
作者:
皮巨飞
来源:
中国公务员杂志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事工作者
识才
谋生本领
解题方法
人才
匮乏
深入生活
人才
成长
人的责任
可估量
组织人事
描述:
识才者也应是
人才
皮巨飞有件事终生难忘:中学会考后公布成绩时,一位初定保送的学生120分考题的数学只得了100分。后来专家复查发现,原来是评卷老师不识她独辟埃径的解题方法,错扣减了20分。笔者由此想到
村干部应是复合型
人才
作者:
暂无
来源:
党建与人才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合型
人才
村干部
村级干部
全面实现农村小康
多识
职业角色
发展农村经济
妞子
迅速成长
多能
描述:
济发展的
小议《关于
人才
与人才培养的断想》
作者:
徐天申
来源:
思维与智慧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千里马
小议
重点培养
王安石
成才路
家庭教育
渐进教育
后天不足
演变过程
描述:
小议《关于
人才
与人才培养的断想》
再论
人才
效应
作者:
张开城
来源: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才
效
“蝴蝶效应”
王安石
社会互动
科学家
认识和评价
对科学研究
墙里开花墙外香
马克思主义
再论
描述:
再论
人才
效应张开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的原理,社会学的“社会互动”理论是
人才
效应立论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系统性,社会互动的多维性决定了
人才
效应的复杂性。除《中国
人才
》1994年第2期拙文已经论及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