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63)
报纸(121)
学位论文(24)
图书(21)
会议论文(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92)
地方文献 (30)
才乡教育 (10)
非遗保护 (5)
红色文化 (2)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1(48)
2010(40)
2007(31)
2000(12)
1997(15)
1995(12)
1987(5)
1986(5)
1982(7)
1971(1)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2)
中华国乐会(1)
桂海春秋(1)
心理学探新(1)
新华月报(天下)(1)
中国花卉盆景(1)
前进论坛(1)
作文通讯(个性阅读版)(1)
汽车杂志(1)
神州民俗(1)
谁是中华《儒藏》编纂的第一人:湖湘学人孙羽侯
作者:舒畅  来源:儒藏论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编纂    周永年  四库全书  儒藏说  中华  湖湘学人  十三年  汤显祖  藏书家 
描述:随着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招标工作的尘埃落定,由北京大学牵头的《中华儒藏》编纂工程宣布正式启动了!有人称这是"千百年来中华学人的圆梦工
相信 是成功的起点:写在中华系统领导人何涛加盟太阳神三周年际
作者:陕丹  来源: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阳神  太阳神  中华  中华  领导人  领导人  汽车  汽车  再创辉煌  再创辉煌  经销商  经销商  加盟  加盟  选择  选择  直销公司  直销公司  成功  成功 
描述:涛遭遇到了进入直销行业以来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他所在的直销公司倒闭了。那一段时间,何涛万念俱灰,后悔当初不听父母的劝告选择这个行业,后悔把那些相信自己的朋友们带进这个行业。那段时间,何涛对自己的人生方向迷茫不清。经过近三个月的闭门沉思,何涛终于明白:"人生只有选择好了
冈州总会馆主席吴炳寅宗长荣膺中华总会馆总董
作者:暂无 来源:文楼乡音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冈州总会馆主席吴炳寅宗长荣膺中华总会馆总董
葛立方论杜:重提杜得失的话题
作者:杨胜宽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诗派  葛立方    《韵语阳秋》  杜诗  苏轼  杜甫  王安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艺术技巧 
描述:葛立方论杜——重提杜得失的话题杨胜宽葛立方(?—1164),字常之,号懒真子。所著诗话《韵语阳秋》二十卷,堪称宋人诗歌批评的“巨著”。尽管从宋人赵与时《宾退录》直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
试析齐与鲁中的一些问题 续
作者:金德建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子思  中庸  孔子  孟子  学术文化    周礼  司马迁  战国 
描述: (下) 鲁齐、鲁二地接壤,学术上容易得到交流机会,历来均被称为文明之邦,有共通的特点。但无容讳言,二地学术文化上的分歧,也非常突出。例如:一、春秋时鲁地孔子奔走,栖栖皇皇,求仕官职;战国时齐威王
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
作者:彭启福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诠释  宋明理学  知识论诠释  实践论诠释 
描述:为达成明理这一理解目标的重要保证,知行合一说凸显了理解中的实践智慧。陆九渊意义上的明理具有了实践论的意味,其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实践论诠释的。
发现“王”真正的命脉:王安石“字史”初论
作者:杨天保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学  选举社会  义理 
描述:“宋学”新局。所以,王氏“字”堪称“王”主脉。
发现“王”真正的命脉―王安石“字史”初论
作者:杨天保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学  选举社会  义理 
描述:“宋学”新局。所以,王氏“字”堪称“王”主脉。
永平寺参
作者:三部义道 张文良  来源:佛教文化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接待处  接待工作  大讲堂  同伴  曹洞宗  舒适感  洪亮的声音  修行者  就寝时间  事务流程 
描述:永平寺参
李渔戏剧观众简论
作者:王建设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观众  李渔  戏剧发展  戏剧活动  审美追求  戏曲理论  审美观念  《牡丹亭》  戏剧美学  人情物理 
描述:这是一种不容争辩的真理,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写出来总是为了给聚集成为观众的一些人看的。这就是它的本质。……所以,我们不妨重复一遍: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 ——引言(摘自弗朗西斯库·萨赛《戏剧美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