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南诗画》隆重面世
-
作者:暂无 来源:景德镇陶瓷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景德镇 工艺美术 陶瓷文化 历史名人 柳宗元 王安石 白居易 颜真卿 范仲淹 题咏
-
描述:2007年,陈海澄先生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合作编著的《昌南诗画》,是一部融景德镇历史名人、陶瓷文化、民俗民风、山川景色的诗画集。收录了自唐宋至当代名人在景德镇题咏的诗词,其中有颜真卿、白居易
-
蓦然回首:青年画家张铭其人其画
-
作者:叶正虹 来源:美与时代(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河北省 河北省 山水画创作 山水画创作 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 院画家 院画家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书画家 书画家 澄怀味象 澄怀味象 石家庄 石家庄 国画作品 国画作品 书法篆刻 书法篆刻
-
描述:为河北山水画创作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青年书画家创作中心副主任、尚庄艺术部落秘书长。作品多次入选河北省及全国性大展并有获奖。出版《澄怀味象—张铭画集》、《当代名家国画作品—张铭卷》、《张铭山水精品集》、《张铭写生作品集》等,2010年策划《当代画家艺术跟踪》丛书。举办个展、联展多次。
-
明清以来〈拾画〉〈叫画〉折子戏文本及其演出之探讨
-
作者:李惠绵 来源:台大中文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拾昼 叫昼 玩具 折子戏
-
描述:2-1988)、浙崑汪世瑜(1941-)、上崑岳美緹(1941-)、蘇崑石小梅(1949-)等近現代崑劇表演藝術家,對〈拾畫〉〈叫畫〉折子戲舞台表演之差異。檢閱湯顯祖《牡丹亭》相關研究之成果,對〈拾畫〉〈叫畫〉的著墨略少,本文嘗試藉〈拾畫〉〈叫畫〉印證崑劇折子戲從文本到定型的歷史發展。
-
对教材所注“《临江仙》词意画”的质疑
-
作者:孙延喜 来源: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江仙》 词意 教材 质疑 唐诗宋词 高中语文 晏几道 教科书
-
描述:《临江仙》词意画”的小注。但画中是一位女子独立,与整篇词意不符合。在这首词之后选这幅画,这对学生理解全词产生了障碍。 这首词独立的当是抒情主人公即词人。从事理上分析,作者思念一位飘零的歌女,但情人已
-
郑侠:向皇帝说实“画”
-
作者:白培春 来源:中国税务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画” 皇帝 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
-
描述:郑侠,是北宋时期一个地位卑微的京城守门小官员,因为斗胆向皇帝说了实“画”,反映百姓的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闻名。
-
宁波传统民居人文画砖雕艺术
-
作者:余如龙 来源: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砖雕艺术 地方特色 宁波 王安石 人文 以德治国 雕刻 海防思想 传统民居 竹林七贤
-
描述:宁波人讲究营建庄重的祖居宅第,用材极其恢宏,进深步架密设,在雕刻装饰上极尽所能,雕刻之繁复不计人力与工时的成本,尤其是门楼、八字门墙及屏风墙等处的砖雕运用,更是别具地方特色。
-
对“客为周君画荚”之管见
-
作者:李昕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竹书纪年》 《说文解字》 《周礼》 达·芬奇 《韩非子》 《礼记·月令》 中国古代绘画 文献记载 花卉画 绘画载体
-
描述:对“客为周君画荚”之管见李昕战国时,韩国人韩非、在其所著《韩非子》一书中,出现了花草画家的记载,这就打破了在此之前人或动物统治画坛的樊篱。他对这位画花草的画家虽未写出名字,但对其所画作品效果却形容
-
段正黎近画议
-
作者:李伟铭 来源:艺术界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秀山 人体 云际 同班同学 碎花 羊城 黄土高坡 格格 美术学院 小姑娘
-
描述:同学组织的“动静辛未展”的数件作品。那是一种朴素的风格,画出了段正黎老家河南乡下的情调;黄土高坡,碎花棉袄,与阴湿而且倚红偎绿的越秀山居分明格格不入。嵌入羊城风景的应该是哪一种包彩哪一种情调,段正黎
-
“和敬清寂”与“禅茶一味”
-
作者:刘毅 窦重山 来源:日本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宗 茶道 物我合一 日本曹洞宗 物我两忘 日本传统文化 淡泊无为 禅僧 以和为贵 艺术形式
-
描述:“和敬清寂”与“禅茶一味”辽宁大学窦重山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夺葩。其产生、发展、定型的全过程,处处折射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印痕,并与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最能体现茶道思想及审美
-
默照禅:静坐守寂
-
作者:华方田 来源:三联竞争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默照禅 正觉 自我观照 曹洞宗 文字语言 文字禅 解脱 语言文字 禅僧 般若
-
描述:文字禅虽然为参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随着它的盛行,其流弊也日益凸显.部分禅僧以记颂公案、评唱为能事,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全然忘记参禅的目的是为了求得身心解脱,而非一味追求文字语言的完美.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