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浅说元遗山的宋诗批评
作者:陈刚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遗山  宋诗  江西诗派  文学批评  黄庭坚  论诗  苏轼  创作成就  诗歌创作  王安石 
描述:鉴于学界对元遗山《论诗三十首》中论宋诗部分的纷纭意见,本文从文学批评角度提出新的阐释,并通过与当今学术界对宋诗较为一致的批评进行比较,认为元遗山的宋诗批评基本上符合北宋诗坛的创作实际,他的批评没有对宋诗贬抑过甚,也没有出现前后矛盾的观点。
"子桓以下,纯乎魏响":也谈曹丕诗风之变
作者:许善述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丕诗风  曹丕诗歌  诗歌创作  曹操诗歌  引赋入诗  王夫之  《采菽堂古诗选》  陈祚明  《雨村诗话》  胡应麟 
描述:“子桓以下,纯乎魏响”——也谈曹丕诗风之变许善述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①。在建安诗坛上,由曹操开创的重抒情的诗风,经过曹丕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变古朴凝重的“汉音”,而为清新绮丽的“魏响”。建安诗风这一重大转变,表明了我国中...
“头未梳成不许看”
作者:齐红深  来源:课外语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诗文革新运动  唐宋八大家  诗歌创作  北宋中叶  文坛领袖  王安石  诗文评  古文家  昼锦堂 
描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成就,著名的古文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记忆的力量:诗与网——诗歌批评的策略与向度之二
作者:焦亚东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钱锺书  中国古典诗歌  现实世界  诗歌创作  李商隐  王安石  语言世界  唐人  诗歌批评  王昌龄 
描述:赋归来看妇’,活画出董太太的可爱的笑容,两个深酒窝。”不料董听了这样的嘉赏,却并不领情,板着脸说:“跟你们这种不通的人,根本不必谈诗。我这一联是用的两个典,上句梅圣俞,下句杨大眼,你们不知道出处,就不要穿凿附会。”另一次则是对“四喜丸子”曹元朗那首《拼盘姘伴》的评价。这首诗每一句后面都细注着出处,真可谓“无一字无来处”。李商隐、艾略特等人的诗句,如同战场上伪装潜伏的士兵,随时可能吓你一跳。曹元朗得意地说:“诗有出典,给识货人看了,愈觉得滋味浓厚,读着一首诗就联想到无数诗来烘云托月。”而对这样的诗作、这样的论调,唐小姐却用一句话给予了否定,她说:“曹先生,你对我们这种没有学问的读者太残忍了。”曹元朗辩解道:“我这首诗的风格,不认识外国字的人愈能欣赏。题目是杂拌儿、十八扯的意思,你只要看忽而用这个人的诗句,忽而用那个人的...
论陈子昂诗歌的使事用典
作者:徐文茂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子昂  诗歌创作  典故  作品  创作精神  唐诗  谢灵运  胡应麟  《瀛奎律髓》  鬼谷子 
描述:
语言·象征——评杨克诗集《图腾的困惑》
作者:杨远宏  来源:南方文坛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象征  图腾  表达方式  诗歌语言  语言方式  民族  诗歌创作  中国诗歌史  石头  王安石 
描述:个方向上都是同时性的。如果说王安石的“缘”,贾岛的“敲”,曾经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深刻事件有过不断的提示和照亮的话, 那
论古典诗歌审美的纵向比较
作者:陈定玉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审美  《桃花源诗并记》  王安石  陶渊明  “变”  艺术表现  李商隐  《孟子》  创作意图  诗歌创作 
描述:的新东西
王安石诗三题
作者:周啸天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诗  李商隐  杜诗  杜甫  咏史诗  诗歌创作  创作倾向  态度  艺术表现  地主阶级 
描述:赘扬备至了。
司马光文学成就述论
作者:宋衍申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文学成就  资治通鉴  王安石  欧阳修  古文运动  王莽  赤壁之战  战争  诗歌创作 
描述:文,三百九十篇奏章,七十八篇书启,六十三篇论、议、评,二十五篇序,十篇记,五
苏轼与苏辙嘉祐年间赠笞诗简论
作者:王连儒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赠答诗  苏轼  现实生活  苏辙  任职期间  王安石  诗歌创作  诗歌形式  文学史  商州 
描述:治的不满,但其主要的部分,还是叙说友情,应酬答对之类,属文人诗歌创作中较为闲适的部分。并且,赠答的彼此双方,或朋友,或君臣,象东坡与子由兄弟间以诗赠答的实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