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89)
学位论文(522)
图书(118)
会议论文(53)
报纸(4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16)
地方风物 (118)
地方文献 (115)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1)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131)
2011(125)
2010(117)
2009(104)
2008(94)
2007(95)
2006(76)
2005(71)
2004(69)
2001(37)
按来源分组
其它(613)
人民音乐出版社(8)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
外语与外语教学(3)
天津人民出版社(2)
齐鲁书社(2)
广陵书社(1)
新疆人民出版社(1)
晋中学院学报(1)
巴蜀书社(1)
1996年宋史研究概况
作者:张彤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史研究  《史学月刊》  河南大学学报  经济史研究  社会生活史  宋代妇女  王安石变法  人物研究  历史教学  中国史研究 
描述:1996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6年宋史研究成果颇丰。9月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召开,会议研讨范围广泛,新的领域渐为人重视,商榷意见增多,呈现出较为活跃的局面,集中体现了宋史研究
杜甫研究(四)
作者:萧涤非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5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族英雄  王安石  政治家  杜甫研究  白居易  人言  北宋  工部  文天祥  创作 
描述:子昂,才
陆九渊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任金丽 韩强  来源:国内哲学动态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主观唯心主义  认识论  任继愈  客观唯心主义  侯外庐  哲学思想  唯心主义者  主客体关系  本体论 
描述:。 (一)吕振羽、侯外庐、任继愈和包遵信都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但对朱陆之辩的实质及其意义则有不同的看法。吕振羽认为,朱陆之争是心物二元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之争。这种争论是根源于争论双方各自代表的社会阶层利益的不同,同时也反映出地主阶级内部诸阶层利益冲突的剧烈。陆九
论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研究改革
作者:程伟戎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发展  普遍性  历史现象  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梭伦改革  社会主义  必要性  社会基本矛盾 
描述:改革;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近代的戊戌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彼德大帝的改革等。在当代,不仅中国在
评《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
作者:徐朔方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研究者  汤显祖  学术界  资料汇编  三十年  明代戏曲  书信  法自然  出版  牡丹亭 
描述:题。由于体裁不同,处理的方法自然会有一些差异。年谱要对谱主生平作出一定的结论,不宜过于繁琐。尽管我力求简要,它在出版之后就在当时《光明日报》上再三受到批判。繁琐列为它的失误之一。这在现在繁荣、活泼、生动的学术界已经成为难以想象的往事了。资料书没有必要
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作者:邓广铭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史  宋代  王安石  封建社会  司马光  研究方法  精神文明  研究工作  中国古代史  研究情况 
描述:没有给我们遗留
要注重研究徽州史
作者:祁超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徽州  汤显祖  安徽  江南  江西  宣和  文学家  新安  徽州商人  戏曲 
描述:黟县和江西婺源等地。此后,升为江南东路。
1987年宋史研究概况
作者:吴旭霞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经济  中国史研究  研究概况  史学界  吏治  制度  政治史  白文  王安石变法  具体情况 
描述:1)认为祠禄制度创始于大中祥符年间,是种“佚老优贤”的职官制度,加深了宋代吏治的腐朽。同时,对获取祠禄官的条件作了分析。程民生《宋代内库的金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作者:耿文茹 曹延汹  来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命思想  周礼  忠君爱国 
描述: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古代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并更进一步总结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初模式,为研究近代和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
《考工记》及其研究
作者:刘道广  来源:装饰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记  周礼  工艺设计  冬官  等级制度  工艺美术设计  研究者  先秦  经典著作  儒家 
描述:度联系起来。《考工记》入了《周礼》,就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于是历代的儒家经学大师们加注加疏,络绎不绝。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