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08)
报纸(138)
会议论文(6)
学位论文(2)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12)
地方文献 (25)
非遗保护 (5)
地方风物 (5)
才乡教育 (3)
宗教集要 (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8)
2013(18)
2012(39)
2011(31)
2009(19)
2008(18)
2003(6)
1987(7)
1983(3)
1979(2)
按来源分组
词刊(4)
安庆晚报(2)
创作评谭(2)
广州日报(1)
解放军报(1)
蚌埠医学院报(1)
新闻知识(1)
金华晚报(1)
司法改革杂志(1)
广西日报(1)
国有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应是承包经营
作者:葛怡然  来源:科技致富向导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理顺国家对国有权的掌控关系,而不是进行权承包,这样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导致国家森林私有化。由于存在这些争议,延误了国有权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笔者根据我国国有林业实际,论述了国有权集中管理的不
危亦及《世医得效方》
作者:相鲁闽  来源:河南中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危亦  《世医得效方》  伤科  麻药 
描述:科兼妇人杂病三十三门,五
翁文灏\斤澜沉默是金
作者:散木  来源:晚晴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友梅  从维熙  刘绍棠  翁文灏  右派  作家  毛泽东  国民党军  卫立煌  北京市 
描述:,由此躲过一劫。 甚至,还有许多人根本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然他们也就因为“沉默是金”而无恙了。 据程绍国的《斤澜说》(其中有一节《天可怜见——斤澜与“右派”擦肩而过》),作家斤澜
“拗相公”的后裔:王开其人其文
作者:李元洛  来源:海燕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后裔  早期散文  王安石  随笔  清代诗人  文坛  中文系  北京大学 
描述:清代诗人鄂西林曾说:"行年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其意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仍然碌碌无为,即使活足一百岁也可对他的前程未卜先知了。古人有"大器
论北宋词审美的三元特征
作者:張廷傑  来源:词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北宋词  周邦彦  俗词  集卷  士大夫  雅词  审美情趣  俚俗  晏殊 
描述:。其有别于俗词自不必说,与传统雅词也大相异趣。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北宋词雅、
危亦针灸学术思想探讨
作者:吴海霞 杨宗保 魏稼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危亦  世医得效方  针灸 
描述:医家危亦学术渊博,医学造诣高深,所著《世医得效方》记载内、、妇、儿等13科疾患,其治法自成一体,尤其是继承了葛洪的重灸学术思想,在放血疗法和水蛭针法上体现了独特的见解。探讨危氏在不同的艾灸方法
梦里梦都是情:以《西厢记》《倩女离魂》《牡丹亭》的比较研
作者:赵依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西厢记  西厢记  女主人公  女主人公  离魂  离魂  杜丽娘  杜丽娘  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  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崔莺莺  崔莺莺  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  张倩女  张倩女 
描述:建科举时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故事;同是反封建礼教之作,甚至都用了梦幻描写这一艺术表现手法。
从《牡丹亭》和《卡门》两部传统戏剧看中文化之差异
作者:庞国太  来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卡门》  《卡门》  戏曲  戏曲  歌剧  歌剧  文化  文化  差异  差异 
描述:幅幅精工织锦,两者都是对人生的咏叹,是体系不同的艺术精品。
梦里梦都是情——《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梦”的对比分析
作者:罗兴娅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草桥惊梦  草桥惊梦  张生  张生  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  丽娘  丽娘  历史  历史  理想  理想 
描述:《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两梦——"草桥惊梦"和"游园惊梦"分别借剧中人物张生和丽娘之梦表达出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草桥惊梦",张生之情起于梦而止于梦;"游园惊梦",丽娘之情发乎梦却超越梦。一梦见出历史的无奈与真实,一梦见出理想的追索与光芒。
论“王”之学在宋代向“内圣”之学的转化
作者:李静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内圣”    封建统治  董仲舒  传统儒学  王安石  自我修养  《公羊春秋》  宋代理学家  天人感应 
描述:“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其目的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内圣”与“王”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天下的手段,本来以“仁”和“礼”的思想形式统一在孔子思想中。但是,秦汉以来,在地主阶级上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