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37)
报纸(254)
学位论文(35)
图书(12)
会议论文(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51)
地方文献 (125)
地方风物 (33)
宗教集要 (12)
红色文化 (11)
非遗保护 (10)
才乡教育 (5)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3(67)
2012(81)
2011(65)
2010(70)
2007(42)
2005(24)
2004(21)
1998(19)
1989(12)
1985(8)
按来源分组
福建茶叶(3)
健康必读(1)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1)
小学教学参考(1)
新课程(上)(1)
各界(1)
北江情(1)
时代文学(1)
三角洲(1)
石油学报(1)
吴宓的译诗()
作者:陈建中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宏  诗歌  翻译 
描述:本文下篇承上篇,深入赏析吴宓的译诗,如《挽歌》(安诺德),又比较吴宓与郭沫若、梁实秋对《鲁拜集》的翻译,表明吴译讲究用字、用韵和节奏,调动各种表现手段,传达原诗思想和情感。
冻揽胜
作者:隆李奎  来源:民族团结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桂西南  胡志明  中越边境  龙州起义  越南北方  招待宾客  王安石  活动基地  壮族  龙州县 
描述:冻揽胜隆李奎冻是桂西南壮乡的一个古老边睡小镇,称“上下峒、冻州”,并有解冻之名。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太平思顺兵备道尹兼镇南关监督庄蕴宽,到冻参加学社开社典礼,忽然想到“冻
清道人传(
作者:菊南山  来源:东南文化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花源  中国美术教育  辛亥革命后  胡小石  艺术魅力  中国道教  题画诗  吴昌硕  袁世凯  李瑞清 
描述:清道人传作者菊南山题签董欣宾(C)晚年鬻书偷活期未能玉碎仅瓦全黄冠归里非初意李瑞清既免于死,自此易黄冠为道士,自号“清道人”,以“有清之罪臣”自况,不愿再闻人间事,欲出家从赤松子游,却因家人强留而不得去。十一月,携老弱二十余口,避地江东,寓居上海之“...
金音乐史稿()
作者:孙星群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鼓吹乐  《金史》  金朝  九弦琴  教坊  金音  《周礼》  五弦琴  礼仪文化  音乐文化 
描述:金音乐史稿()
解读诸经()
作者:黄济  来源:中国教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解读  《礼记》  《十三经注疏》  《大戴礼记》  《周礼》  《三字经》  《礼记注》  《礼》 
描述:解读诸经()
柳永年谱稿
作者:刘天文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年谱  改官  范仲淹  三变  华阴  晏殊  灵台  名宦  蓬莱 
描述:“恩科”,泽惠于历届科场沉沦之士,对他们录取,格外放宽尺度。从而使柳永再一次萌发了参加本年试举的念头。
盛世的沉思
作者:徐怀谦  来源:书摘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指标  康乾盛世  贞观之治  封建社会  尧舜禹  开元  人文主义  老百姓  王安石  传说 
描述:真正的盛世,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还应有一个人文指标。一盛世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梦。从传说中的上古尧舜禹三代、周朝的成康,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哪一个盛世不被文人们无数次地歌颂过? 致君尧舜
《百家讲坛》的经典留言(
作者:牧野  来源:文艺生活(智慧幽默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新觉罗  经典  讲坛  三十年  大话西游  王安石  欧阳修  杜甫  司马迁  成吉思汗 
描述:1、玄奘:大话西游:谁最辛苦?谁最勇敢?谁——是"男一号"? 2、瘦老赤马:是我,是我,还是我! 3、李白:姓高的靠不住,杜甫是个好兄弟! 4、杜甫:今日能与李大哥齐名,小弟荣幸! 5、欧阳修
律句(
作者:洛地  来源:古今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韵文  曲家  汤显祖  韵脚  明代  基点  发现  句型  句式  文句 
描述:我国韵文的文句,首先有“句型”,“句型”之内有“句式”。韵文之有“句型”,虽然是由我说出来的,但和由我发现、提出:“韵句,以韵脚为基点向上建筑成句”有些不同;“句”之有“偶”、“奇”,并不是我首先发现的。明代大曲家汤显祖在给他的友人凌漾初的信中,
科举制度的《论语》
作者:王学泰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语》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  《公羊传》  《礼记》  《周礼》  《仪礼》  进士 
描述:”:包括《诗》《书》《易》“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科举考试中没有《论语》,社会上清谈之风也逐渐消弭,此时《论语》又还原为儿童读物。杜甫流落夔州,说到夔州民风就有“小儿学问止《论语》”的句子。“止《论语》”是讽刺当地人不重视学习,会读《论语》是说仅能识字而已。宋初的科举承唐制,在诗、赋、论、策之外,增加了帖《论语》十通。后来试经义,出题也包括《论语》。这样流行的《论语集解义疏》就不太适用了。北宋真宗时,国子监的祭酒(国立大学校长)邢曰丙认为《皇疏》太空疏,便对《论语集解》重新做了疏解。《邢疏》增加了对名物和典章制度的疏解,逐渐替代了《皇疏》。《皇疏》遂于南宋间亡佚。宋以来《论语》中发行量最大的注本,大约就是朱熹的《论语集注》了。朱熹一生致力于《大学》《中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