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362)
期刊文章(1921)
图书(83)
学位论文(40)
会议论文(1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52)
地方文献 (112)
宗教集要 (17)
才乡教育 (12)
红色文化 (10)
地方风物 (10)
非遗保护 (8)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4(1233)
2013(153)
2010(477)
2009(292)
2008(170)
2003(48)
2002(56)
2000(83)
1997(80)
1993(38)
按来源分组
其它(86)
香港大公网(82)
文艺报(32)
全国新书目(3)
修辞学习(2)
书摘(2)
杂文月刊(选刊版)(1)
课堂内外(初中版)(1)
香港文学(香港)(1)
台港文学选刊(1)
宋以来曾巩散文评价略论
作者:钱贵成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资料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宋以来曾巩散文评价略论
《周礼正义》中的“散文”、“对文”研究
作者:钱慧真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正义》  散文  “对文” 
描述:并启示我们,汉语词汇研究必须结合词语运用的具体语言环境,必须考虑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浅谈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者:刘宇宁  来源:抚州地方史志通讯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浅谈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试论欧阳修曾巩王石散文比较
作者:贾晓莉  来源:金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散文异同 
描述:,因此他们散文有何异同之处值得我们探讨。
从《文辨》看王若虚的散文观念
作者:王永  来源:新国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若虚  散文观念  文章  王安石  宋代  醉翁亭  作品  宋人  金代  文字 
描述: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河北槁城人。他是金代末年著名的学者、作家,与元好问比肩的诗文批评家,有《滹南遗老集》传世。王若虚"文以欧、苏为正脉",其文章创作崇尚自然、平易。他擅长谈辩,议论公允透彻。"李右司之纯以辨博名天下,
秦观记人散文艺术特色探析
作者:田泳锦  来源:小说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记人散文  秦观  艺术特色  陈师道  人物形象  北宋  王氏父子  叙事文学  传奇色彩  王安石 
描述:程杰先生说:"秦观是宋代一位才情焕发而思想复杂的词人。"①笔者以为,把此句中的"词人"换成"散文家"也是恰当的。因为,秦观才情焕发,不仅在词,而且在诗、文等方面也是成就斐然。北宋曾肇在《荐章处厚、吕南公、秦观状》说:"蔡州学秦观,文辞瑰玮"。②与秦观同为"苏门六君子"的陈师道在《答李
乾隆訪金山寺
作者:文明 传金  来源:民间传奇故事(A卷)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白胖胖的女孩。赵宰相明知这是抵龙换凤,可是不敢吱声,心中暗想:换就换吧,终究还是我赵家的血脉,就是登了帝位,还不是我赵家的江山!他忽又一转念:雍正这人心怀叵测,阴险毒辣,他是否会加害于我呢?他想来想去,心里像揣了个小兔,觉得三十六计还是走为上计,远走他乡,以免其祸。他主意一定,立时就和夫人说明了内情,夫人也说:这几日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也思虑到这一点,看来相爷走后,我也不能久居此地。相爷道:你可到平民百姓家里隐居为妥!夫人点了点头,接着两行热泪就刷刷地掉了下来。夫人擦了一把眼泪说:这一别,不知哪年哪月才能见面,哎!你此去投奔何方?待日后孩子登了宝位,找寻时也好有个下落。赵宰相说:有朝一日,孩子登了帝位之时,若有念父之情,询问时你可说,‘西方良,土下寸’。说完,洒泪而别。赵夫人等宰相走后,...
快乐师友
作者:于敏  来源:读读写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师友  快乐  北宋时期  诙谐幽默  苏东坡  黄庭坚  金山寺  文学家 
描述:佛印是北宋时期金山寺的和尚,能诗善文,性情诙谐幽默。不拘小节。他和著名文学家苏东坡、黄庭坚是好朋友,三人经常欢聚一起吟诗作对,吟到得意之处,便开怀畅饮,尽醉而归。但是每次聚会,不是苏东坡做东,就是黄庭坚出钱,佛印总是白吃白喝,从不回请,苏、黄二人商议,决定避开他单独聚会一次.给他一点警告。
“牡丹亭”上生路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上生路
勘昆曲《牡丹亭》
作者:王臻青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浪漫主义文学  代表作  零距离  欣赏 
描述:暗香而令人惊艳;美籍华人导演陈士争执导的园林版《牡丹亭》则令中外观众领略到中国式景观戏剧的独特魅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既是戏剧家汤显祖对至情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历代观众对《牡丹亭》怀有的永恒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