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67)
报纸(92)
学位论文(26)
图书(15)
会议论文(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42)
地方文献 (29)
宗教集要 (17)
红色文化 (9)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3)
地方风物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69)
2013(57)
2011(83)
2008(55)
2007(51)
2006(53)
2003(40)
2000(21)
1996(29)
1957(2)
按来源分组
文学遗产(10)
文史杂志(3)
京江晚报(2)
珠海乡音(2)
美术向导(2)
海内与海外(2)
书目季刊(1)
读写算(小学中高年级版)(1)
绿色大世界(1)
新校园(阅读版)(1)
毛泽东1972年至1975年嘱“大字本”古籍的情况
作者:刘修明  来源:党的文献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泽东晚年  注释  布置  柳宗元  古籍  诗词  王安石  三国志  历史文献  历史经验 
描述:大字本古籍是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按毛泽东的要求校点注释的古代历史文献,共86篇,包括史传、政论、赋、诗词
齐鲁派宗师张在辛文化艺术述略
作者:张志成  来源:山东档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隶书  篆刻  周亮工  康熙  齐鲁  聊斋志异  山东  清初  王渔洋  朱彝尊 
描述:张在辛(1651—1738),字卯君,一字兔公,号白亭、柏庭,山东安丘人,张贞长子。他是清初著名书画篆刻家、诗人。《聊斋志异》中的《张贡士》一文,写的就是张在辛。他少承家学,从理学家刘源渌问学,后
趣在奏刀:论明清人在篆刻过程中的生命体验
作者:方建勋  来源:中国书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篆刻家  生命体验  明清  文化素养  指称意义  人文情怀  周亮工  国子监 
描述:印人最早出现于何时?清代周亮工的《印人传》,有一则记录,说的是有关于明代文彭在南京国子监任上时购石自刻印章之事。后人便因此将文人自
将军归佩累累 记北宋名臣王韶
作者:陈峰  来源:美文(上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韶  王安石  甘肃岷县  河州  西夏  神宗  吐蕃  富国强兵  朝廷  政治家 
描述:宋朝第五代皇帝神宗时,大政治家王安石从事了一番改革,旨在富国强兵,这是后世所熟悉的,可知道他独子王雱的人恐怕不多。"有其父必有其子",英年早逝的王雱也是非同凡响,史称他豪气过人,"睥睨一世",也就是说极有胆识,傲视天下。在十三岁那年
石纵有千面种类 寿山依旧首选之材
作者:邹涛  来源:收藏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种类    黄宾虹  寿山石  周亮工  王冕 
描述:中写道:“论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在“书文国博印章后”一节中, (共4页)
从《印人传》论周亮工的学观
作者:朱天曙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周亮工  《印人传》  《印人传》  学观  学观 
描述:"、"分"、"古意"、"时风"以及明代诗风变迁等观念,在《印人传》中得到体现。
元刻元人别集(下)
作者:汪桂海  来源:文献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别集  元人  黄丕烈  叶昌炽  王国维  张裕钊  虞集   
描述:伯生续编三卷(元)虞集撰题叶氏四爱堂一卷(元)虞集、吴全节等撰元后至元六年(1340)刘氏日新堂刻本(目录一至二叶影元抄配,卷中其他缺字影元抄配)。黄丕烈、叶昌炽、王国维跋,张裕钊、高时显题款
谈谈对偶修辞
作者:夏飞  来源:新作文(高考作文智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修辞方式  对偶  修辞方法  王安石  对联  对仗  桃符   
描述:概念介绍对偶也叫做对仗,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俗称对子。对联用的就是对偶修辞方法,对联的源头是门神,后来演变成桃符,
巧联拾趣
作者:郝铭鉴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日》  神话传说  桃符  王安石  对联  楹联  后蜀   
描述: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它最初题在桃符板上,王安石的《元日》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板上刻的是两尊门神像,名字叫做神荼和郁垒,神话传说中说是能够驱妖辟邪。据《蜀梼杌》载
多练才得笔生花
作者:桂州女  来源:学语文(B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花》    王安石  北宋  小学  语文  阅读指导  写作指导 
描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名叫《梅花》的,在我国几乎是读过小学的人都能背诵的。它的作者是我国北宋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