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汤显祖"至情说"对李慧娘形象塑造的影响
-
作者:魏琦 来源:大舞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李慧娘 李慧娘 "至情说" "至情说"
-
描述:在多如繁星的明代剧本中,明代周朝俊所作的传奇剧本<红梅记>以其曲折离奇、虚实相生的动人剧情传唱于世.周朝俊受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至情说"影响,在剧本中塑造了李慧娘这一光辉形象.有鉴于此,本文
-
至情姻缘一“梦”牵:试析《牡丹亭》中的梦境描写
-
作者:姬慧 来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梦幻形式 梦幻形式
-
描述:家对于"至情"理想的执著追求。
-
发乎情,止乎礼义:从“临川四梦”看汤显祖的至情论
-
作者:任怡姗 来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善情 恶情 情欲 至情论
-
描述:通过对"临川四梦"的细读以及相关著作的研讨,发现汤显祖的"情论"一方面肯定了人自然的情欲的价值及其合理性,另一方面认为情与欲都应该受到"理"的制约。汤显祖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感情观是非常认同的。
-
看《西湖》、《山花》
-
作者:陈思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山花》 《西湖》 《牡丹亭》 杜丽娘 文学经典 中篇 小说 至情
-
描述:杜丽娘则逆来顺受、浑浑噩噩,全然没了那股子精气神——即使是她对孟
-
剪不断的女子情
-
作者:袁玉冰 刘元声 来源:中国收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子 《牡丹亭》 传奇剧本 杜丽娘 昆山腔 魏良辅 至情 女伶
-
描述:明清两朝是传奇蓬勃发展时期。自魏良辅改良昆山腔后,文人们竞相撰写传奇剧本,其中,《牡丹亭》似乎最为出众。杜丽娘的至情至性也涤荡着当时女子们的情魄。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待字闺中,读《牡丹亭》传奇深有感触,因自己的命运也“天不遂人愿”,最后郁郁寡欢,断肠而亡。杭州女伶商小伶擅演杜丽娘,
-
至情至性《牡丹亭》:在中央芭蕾舞团的演讲
-
作者:孔庆东 来源:艺术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中央芭蕾舞团 至情 《奥涅金》 古代文学 自信心 行话 戏剧
-
描述:一定学习过了。不仅剧本,还有其他形式的演出,比如昆曲,京剧,越剧,舞蹈,还有昆曲与日本歌舞伎的合演等,你们都至少有所耳闻。
-
情之所钟 正在此辈--从杜丽娘到林黛玉
-
作者:单世联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林黛玉 爱情 贾宝玉 汤显祖 牡丹亭 柳梦梅 传统社会 至情 悲剧
-
描述: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字.……”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心理的瞬间包蕴着漫长的历史成果,从杜丽娘到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人性情感觉醒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段广为人知、被文学教材一再引用作为欣赏心理杰作的文字,正体现出传统社会后期情
-
《牡丹亭记》与江西大余
-
作者:熊承忠 岳忠唐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南安 大余县 汤显祖 江西 太守 徐闻 柳梦梅 园林 至情
-
描述:更而演之”之说;还有的专家考证《牡丹亭记》传奇很可能出于明何大抡《燕居笔记》卷九之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些都是可信的。值得注意的是“稍为更而演之”绝不是参照别人的作品信手挥来。“更”、“演”
-
《牡丹亭》的伦理价值
-
作者:崔鹏 来源: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杜丽娘 伦理价值 罗汝芳 童心 王阳明 至情 人性解放 柳梦梅
-
描述:段佳话呢?它的故事梗概,大致如第一出[汉宫春]所写: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惟阳。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慌。教柳朗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朗。
-
《牡丹亭》的双重文化题旨
-
作者:张海鸥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双重文化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至情 文化指向 再生原型 反现实 灵魂不死 “情至”论
-
描述:本中通过“情至”论的直接宣扬并借助梦幻原型模式、死亡——再生原型模式展示了这双重文化题旨。 汤显祖认为情是高于生和死的生命第一要义。为了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