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89)
学位论文(522)
图书(118)
会议论文(53)
报纸(4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16)
地方风物 (118)
地方文献 (115)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1)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131)
2011(125)
2010(117)
2009(104)
2008(94)
2007(95)
2006(76)
2005(71)
2004(69)
2001(37)
按来源分组
其它(613)
人民音乐出版社(8)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
外语与外语教学(3)
天津人民出版社(2)
齐鲁书社(2)
广陵书社(1)
新疆人民出版社(1)
晋中学院学报(1)
巴蜀书社(1)
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研究
作者:毛锡学 李中琳 马尽举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功利主义思想  陈亮  功利主义者  功利主义学派  理学家  王安石  朱熹  经世致用  利欲  李觏 
描述:们目之为一个学术流派。因此,系统地总结和探讨功利主义思想,成为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李清照研究二题
作者:乔力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清照  李氏  人生追求  封建礼教  具体内容  蔡京  赵明诚  王安石  政治意识  艺术形象 
描述:另具异彩的珍品,并认定其间抒发了她不满封建礼教桎梏、希望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积极奋发的情感和对自由、幸福的渴望,是李氏自述理想之篇.然而,此词主旨是否尽如上言,由之呈现的人生追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尚有再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近十年来宋史研究概述
作者:强胜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史研究  学刊  王安石变法  中州  斧声烛影  近十年  司马光  北宋  先南后北  科举制度 
描述:带有片面性。近十年来,许多史学工作者综合考察了宋代社会,对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了重新评价。 经过认真的研究,人们发现宋朝的版图虽然没有汉唐那么大,但确实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转折点,其社会经济
建国以来井田制研究述评
作者:李庆东  来源:史学集刊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井田制度  土地制度  土地所有制  《周礼》  孟子  《奴隶制时代》  专书  私田  金景芳  中国奴隶社会 
描述:深入研究,以往研究者所做的努力,显然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对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井田制研究的成就略做综述,供有志者采择。
《道藏》本《茅山志》研究
作者:卢仁龙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茅山宗  陶弘景  道藏  张雨  道教史  虞集  宗师  上清派  外史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描述:要》史部地理类存
对偶研究史漫谈
作者:孙建友  来源:修辞学习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偶  研究  对偶式  当句对  墨子  律诗  齐梁  现代汉语修辞学  叠韵  艾南英 
描述:角度看,这种“比辞而俱行”的方式可以包含对照、对偶等含义。这些手法,在先秦历史散文中就已常见。如《周易·系辞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段解释自然现象的文字骈散交错,意趣天成。墨子关于“侔”的定义,就是对这类修辞现象的概括,虽然这种概括还是很笼统的,但是早在先秦时期的奠基之功是不应磨灭的。
对韩国祭天仪礼的研究
作者:赵骏河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句丽  仪礼  圆丘坛  朝鲜朝  三国史记  《周礼》  高丽时期  礼仪制度  韩国  公元 
描述:对韩国祭天仪礼的研究
1993年宋史研究概况
作者:张彤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史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  金匮之盟  经济史研究  民族关系  杯酒释兵权  王安石变法  商业信用  《史学月刊》  中国史研究 
描述:1993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3年宋史研究数量大致与去年持平,质量上水平高低各不相同,但从总体看还是有一批高水平的文章。专著有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4月出版),张邦伟
近十年来的曾巩研究
作者:李震  来源:语文导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近十年来的曾巩研究
欧阳修王安石诗歌创作比较研究
作者:方然  来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宋代诗人  欧阳修与王安石  诗歌题材  艺术个性  美学价值  影响源流 
描述:作为本文比较研究的对象 ,无论是两位著名诗人诗歌创作风格的“异中之同”还是“同中之异” ,都可以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 ,提供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丰富的人生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