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3)
报纸(3)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5)
地方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08(11)
2007(10)
2006(8)
2005(6)
2002(4)
1997(8)
1996(4)
1989(2)
1983(4)
1980(3)
按来源分组
文学评论(4)
中国文学研究(2)
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
草地(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税收与社会(1)
江南论坛(1)
学语文(1)
国学杂志(1)
领导文萃(1)
古诗文默写模拟题
作者:羊君  来源:高中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陶渊明  李清照  苏轼  白居易  王安石  李白  司马迁  古诗文  模拟题 
描述:古诗文默写模拟题
惜得一缕香,散作满园春——高考作文与经典素材对接
作者:杨树亮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考作文  经典  李清照  对接  杜甫  李白  链接  司马迁  佳作  王安石 
描述:综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会发现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现象,那就是虽然面对不同的高考试题,各地的考生却一同把目光投向历史上那些震撼我们、激励我们的"经典人物""经典素材"——李白、苏轼、项羽、屈原、司马迁
苏詩的輪廓
作者:陈邇冬  来源:诗刊 年份:195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黄庭坚  杜甫  王安石  李白  浪漫性  北宋  作品  生活  唐代 
描述:苏詩的輪廓
一字传神 韵味活鲜——与老年学友讲“炼字”
作者:李嘉祥  来源: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老年学  杨贵妃  衣裳  马上会联想  鲜花  李白  形容词  毛泽东  春风 
描述:一提到"炼字",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江南两岸被春风吹得色彩鲜艳,生气盎然!后人之所以代代吟诵,并不因为这四行诗句的内涵如何
领跑高考:语言知识及语言表达集训专列 第十二节 名句名篇
作者:暂无 来源:考试(高考 语文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句  蜀道难  空缺  陶渊明  李白  王安石  孔雀东南飞  司马迁  李商隐  语文 
描述: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考试大纲》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等级——识记。考查内容主要是《考试大纲》附录列举的10篇古文和30首古典诗词曲。考生只要能够背熟这些篇目,该部分考题就基本上不会失分。要充分注意《考试大纲》中常见和名句两个词语。
读诗词,填山名
作者:暂无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李白  红艳露  王安石  姑苏城  西窗烛  李商隐  夜雨寄北  王昌龄  张继 
描述:~~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作者:竺可桢 宛敏涓  来源:课外语文(初中)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物候学  诗人诗  唐宋诗  王安石  因时而异  白居易  王之涣  春风  李白  循环 
描述: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特殊成就的。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名句名篇识记
作者:暂无 来源:高考(理科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孔雀东南飞  李商隐  杜甫  荀子  李清照  白居易  劝学  曹操  李白 
描述: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移花接木推陈出新
作者:郭子林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迪生  写作方法  写作技巧  作文练习  写作经验  叶文玲  王安石  苏东坡  实验  李白 
描述:<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诗歌名篇.其中有两句话尤为后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处的绿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找到了生花笔
作者:张永泰  来源:聪明泉(少儿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开元天宝  书院  临川  行李  翰林  笔头  家乡  李白  写文章 
描述: 王安石二十岁那年,背负书籍、行李,从家乡临川,到宜黄鹿风翰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勤奋苦读,每至深夜。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某夜李白梦见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