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0)
报纸(11)
学位论文(8)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5)
地方文献 (25)
宗教集要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1(10)
2010(12)
2008(6)
2006(9)
2004(4)
2003(7)
2002(3)
2000(7)
1997(6)
1995(4)
按来源分组
其它(8)
语文学刊(2)
成功之路(1)
经济研究信息(1)
文史知识(1)
中外诗歌研究(1)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新领军(1)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1)
北方论丛(1)
汤显祖《紫钗记》创作的“至情”审美
作者:韩丽霞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紫钗记》  霍小玉  霍小玉  至情  至情 
描述:多才至诚的君子,了却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紫钗记》别于唐人传奇故事原本,亦别于汤显祖自己早年本于传奇的剧作《紫箫记》,人物性格的全新大改造,改悲剧而为大团圆,盖汤氏“尚情”以至褒扬“至情”戏剧观之必然。惟其如是,方成其“临川四梦”格局。
试论晚明戏剧的审美超越
作者:刘宗保  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审美精神  审美超越  戏剧艺术  主体意识  市民阶级  社会困境  市民阶层  审美观念 
描述:就是现代型社会困境的产物;是现代型社会的人在面临困境时对审美精神的发掘和整理。由此推导出去,审美精神无疑是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它以其对人的生存
性健康教育课最终应是性审美教育
作者:张玫玫  来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健康教育课  性健康教育  异性  心理教育  重要组成部分  转变观念  性道德教育  性别教育  美感教育 
描述:性健康教育课最终应是性审美教育
论刘绍棠乡土文学的审美范型
作者:陈昭明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乡土文学  价值系统  审美范型 
描述:刘绍棠以灵俏飘逸的笔触,幽怨与悠扬相交融的牧歌情调,描绘了京东北运河独有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思维模式等价值系统,刘绍棠的乡土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范型。
试论晏殊词的审美特色
作者:叶莉  来源:滁州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词  晏殊词  审美特色  审美特色  理性  理性  含蓄  含蓄  纤美  纤美 
描述:晏殊是北宋重要词人,其《珠玉词》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在抒发情感时常多一份思致与理性,表现出以理节情的理性之美;描写景物纤细雅丽,韵味无穷,具有含蓄蕴藉的兴象美;他常用细致的词调表达那种纤细幽微的感受
光风霁月:宋型文学的审美风貌
作者:郭英德  来源:求索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文学  欧阳修  审美风貌  王水照  《周礼》  士大夫  《孟子》  文学创作  《系辞》  文学思想 
描述:风貌。
审美视角看《珠玉词》的生命意识
作者:乐曲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珠玉词  珠玉词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描述:其生命意识的形成、特点及意蕴效果方面的审美考察,对《珠玉词》做出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分析。
宋代士人审美心理多元化的文化成因
作者:高杨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心理  陆九渊  宋代士人  多元化  文人士大夫  朱熹  士人精神  形成与发展  现实与理想  理学 
描述:理学对于宋代士人精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它既能协调士人精神中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又能使其各流派在学理轨道上互相掣肘。这样,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
论北宋词林审美的三元特征
作者:張廷傑  来源:词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北宋词  周邦彦  俗词  集卷  士大夫  雅词  审美情趣  俚俗  晏殊 
描述:词作者(包括雅派中作俗词者),虽不张扬标榜俗词之美,却写出不少俗词,以其俚俗之美冲击雅词。此外,元祐之际,苏东坡‘横放杰出’(晁无咎语),‘指出向上一路’(王灼语),独具曠达豪迈疏隽的审美情趣
从《秋兴八首》所表现的杜甫心态说开去
作者:段海蓉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秋兴八首》  杜甫  儒家思想  王安石变法  社会理想  忧患意识  中国文化传统  士人阶层  长安  悲剧命运 
描述:本思想、生平遭际来解读。杜甫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思想传统的家庭,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他引为自豪的先祖有杜恕、杜预,还有“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进雕赋表》)的祖父杜审言。奉守儒道,文学有成的家庭传统象一道彩色的光芒,令杜甫自豪,更吸引着他走入这道光芒,以至于在思想开化的唐代,独独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沐化。杜甫所接受的儒家思想主要是源于孔孟的早期儒家思想中的积极部分,并按理想将其抽象化后所具有的最高境界。具体讲可分为两方面:其一,“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一切思想的出发点,“仁”即爱人。因“仁者爱人”,所以儒家反对杀戮生命争城与地的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