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杨简的泛心观及其特点
作者:陈寒玉  来源: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简  理论贡献  宇宙  唯心主义  陆九渊  一元论  精神存在  理论特点  三才  自然性 
描述: 南宋浙江地区有“甬上四先生”承继陆九渊的“心”学并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又以杨简最负盛名。他的理论贡献在于形成了唯心主义一元论模式,即独特的泛心观。杨简(公元1141~1225年或1126年),字敬仲
人不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作者:孙彦敏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是马克思主义  德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  青年马克思  唯心主义  现实生活过程  唯物主义  人本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 
描述:文全面地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把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 原话出于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听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 诚然,这里确实讲到了他们哲学的出发点和人的关系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第一,这段论述是在特定背景下,有特殊针对性的。当时的情况是,“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
评朱熹的改革理论
作者:张全明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改革理论  熙宁变法  明清之际  王安石  宋王朝  程朱理学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偶像崇拜 
描述:,特别是在史学界一度盛行的那种对历史人物的划分、采取非左即右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影响下,朱熹自然而然地成了反动人物的代表,被当作投降派和保守派的同义词。时至今日,这种违背历史的唯心主义史学研究态度和方法
“性无善恶论”历史过程述评
作者:徐北东 崔文臣  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性思想  人性理论  人性问题  龚自珍  自然属性  人性论  王安石  人性善恶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描述:"性无善恶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人性理论派别之一。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的有益探索,论述了它在趋于合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同时,对它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也给以正确的评价。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及其渊源
作者:张志合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冯梦龙  情教  宋明理学  政治思想  正确评价  三言  汤显祖  渊源  正确理解  唯心主义 
描述:确理解冯梦龙的作品,首先应当研究冯梦龙的思想,探讨他的哲学思想,他的社会理想。这才是正确评价“三言”及
中唐至两宋地主阶级统治思想之演变
作者:刘东辉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统治思想  地主阶级  佛教  思想史  封建统治者  儒学复兴  唯心主义  阶级统治  农民起义  陆九渊 
描述:中唐至两宋地主阶级统治思想之演变
论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作者:吴云生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思想  哲学基础  唯物主义  政治改革  人性观  教育目的  唯心主义  受教育  政治家 
描述: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禅与诗:王安石晚年的生活寄托与创作思维
作者:万伟成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禅与诗  佛禅  以禅入诗  唯心主义  山水诗  创作思维  唯物主义  晚年诗  《淮南杂说》 
描述:禅与诗:王安石晚年的生活寄托与创作思维万伟成王安石早年研究诗书、遐希稷契、致君尧舜,欲博轩冕、矫时变俗,都是以儒家经邦济世的思想支配的,他的《淮南杂说》一出,见者以为孟子,他用功最深的《周礼》,“固熙丰新法之渊源”(全祖望《宋元学案》卷98),说明他...
曹雪芹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作者:端木蕻良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雪芹  唯物主义  红楼梦  汤显祖  贾雨村  阴阳  根本思想  阶级斗争  唯心主义  封建社会 
描述:文人,大肆吹嘘什么圣朝盛
评司马光的哲学思想
作者:赵吉惠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哲学思想  唯心主义  辩证法  王安石变法  唯物主义  道德经  天命  哲学解释  根本性问题 
描述:同仁。司马光对于哲学是熟悉而又有兴趣的。他不仅博览经、史、子、集,而且对颇多哲学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他系统地研究过周易哲学,并撰成《易说》六卷,系统地研究过道家哲学,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