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伟、王英油画作品欣赏
-
作者:暂无 来源:报刊荟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品欣赏 王国 油画 王英 绘画语言 物我交融 天人合一 大自然
-
描述:画就是画、画家在与大自然对话中、感悟中探求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这中间物我交融、天人合一,应对绘画的理解更加自觉、主动实际上、写生时一味追求事物的真实性、完全的写实是不可能的,光影的瞬息变化、画家的不同感受、习惯性的用色用笔等
-
《红楼梦》中“新编怀古诗”意义何在?
-
作者:刘操南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怀古诗 梅花 西厢记 牡丹亭 录鬼簿 绝句 新编 赤壁怀古
-
描述:《蒲东寺怀古》是骰子(周春);有的猜测《梅花观怀古》是纨扇(王希廉).有的说:“十首绝句,其实就是《红楼梦》的‘录鬼簿’,是已死和将死的大观园女儿的哀歌.——这就是真
-
古诗鉴赏题的几个设问角度
-
作者:于海生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商隐 贾谊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 高考命题 汉文帝 求贤 王安石 古典诗歌
-
描述:自1994年以来,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的重要考题。从2002年起,又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测试的角度也逐年变化。三年来的高考试题及各处模拟试题,对诗歌鉴赏,命题者也在逐渐加重考
-
试论岑参七言古诗的艺术风格
-
作者:张学忠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七言古诗 岑参 边塞诗人 独特风格 七言歌行 胡应麟 诗歌 艺术风格 高适 初唐四杰
-
描述:歌行,……高、岑、王、李,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内卷》)清沈德潜也说:“王、李、高、岑四家,驰骋有余,安详合度为一体。”(《唐诗别裁·凡例》)但前人在评论岑诗的具体风格时,亦有不够精当之处,即总是把岑参和高适的诗放在一起,统概之曰:“悲壮”。这种评论起源于宋朝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讲道:“高岑之诗悲壮。”此后代相沿袭,成为定论。如胡应麟云:“高岑以悲壮为宗。”(《诗薮·内卷》)明高棅云:
-
鉴赏咏史怀古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作者:赵文昕 来源:阅读与鉴赏(教研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咏史怀古诗 鉴赏 永遇乐 石头城 杜牧 隋炀帝 题材 江东 典故 王安石
-
描述:鉴赏咏史怀古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胡应麟与《古诗十九首》
-
作者:赵燕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古诗十九首》 体格声调 兴象风神
-
描述:胡应麟誉《古诗十九首》“兴象玲珑”,将之置于凌绝千古的崇高地位。这一体认与其融合“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的诗论主张密切相关。因此分析胡应麟对《十九首》的艺术批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诗论体系中
-
古诗“悟情入境”教学四部曲
-
作者:韩佳良 戚永磊 来源:山东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古诗文 引导学生 教学评价 入境 边缘化 王安石 不良倾向 陶冶性情 教师
-
描述:长期以来,受"重在考察学生的记诵与积累"教学评价的影响,古诗教学被边缘化,出现了重阅读轻古诗的不良倾向。古诗教学仅仅停留在"讲讲—抄抄—背背"这一层面上,原本意蕴隽永的古诗教学变为一种对学生的"惩罚"。
-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
作者:邱丽宏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情感教育 亲情教育 爱国主义 培养学生 爱国忧民 引导学生 劳动人民 南宋诗人 王安石
-
描述: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1.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亦情亦趣诵古诗
-
作者:徐爱莉 来源:山东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调动学生 吟诵 语文课 王安石 引导学生 梅花 自学方法 拓展 异文
-
描述:自学时可让学生在书上画符号,熟练后可省略。
-
巧用背景资料 优化古诗教学
-
作者:尹丹 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背景资料 古诗教学 古诗词 学生感受 王安石 巧用 教师 引导学生 多角度 人文精神
-
描述: (一)作者经历。每一首古诗词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因而从诗人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 (二)时代背景。许多古诗词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就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 (三)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或其他诗词作者的相关诗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妨将该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提供给学生,或者由学生自己查找,然后进行比较赏析,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比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同样是醉,所处的地点不同,但诗人的所想相同——渴盼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