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46)
报纸(577)
图书(58)
学位论文(33)
会议论文(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89)
才乡教育 (251)
地方文献 (210)
文化溯源 (103)
地方风物 (29)
非遗保护 (21)
红色文化 (21)
宗教集要 (10)
按年份分组
2014(231)
2011(133)
2009(142)
2008(94)
2006(66)
1998(21)
1994(38)
1990(34)
1986(26)
1984(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0)
江西日报(14)
江西方志(12)
戏剧文学(6)
戏曲艺术(4)
求实(1)
中学理科:综合(1)
瞭望(1)
晋中学院学报(1)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传奇“牡丹亭”和话本“杜丽娘记”---釜底治曲记之三
作者:谭正壁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5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话本  传奇  汤显祖 
描述:汤显祖的“玉茗四梦”、向来都知道“紫义记”出唐人蒋防
感事抒怀
作者:郑伯农 邓世广 段晓华 李文朝 万朝奇 叶蓬 邹延明 桑鹏兴 李葆国 刘晓昀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黑社会团伙  乌鲁木齐  纪念馆  王安石  临川   
描述:喜闻重庆审判黑社会团伙,临川王安石纪念馆感赋,乌鲁木齐七·五暴乱之后,海内诗友咸致问讯,赋此答之
论明传奇「画中人」的情节结构:以《牡丹亭》、《梦花酣》、《
作者:陈家莹  来源:辅大中研所学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  戏曲  牡丹亭  梦花酣  画中人  情节结构 
描述:画中人」本事,并以画像的绘制、收存及重现为主轴,分析三部传奇之情节结构。
从戏剧内涵的质变论戏文传奇的界说问题:兼论汤显祖戏曲的腔调
作者:林鹤宜  来源: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文  传奇  质变  声腔  十二律京腔谱  汤显祖 
描述:体系乃至表演艺术的整体?念。因此尽管论者甚多,始终各执一说,未有定论。 戏文必需经过「质变」方能产生传奇,是学者的共识。而不同称名的流通,反映了各自的历史根源。光就外在体制来看,传奇与戏文差异有限
王烈铨 绍兴“鲁班”的京城传奇
作者:汪博  来源:今日浙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  鲁班  绍兴  建筑市场  工作环境  北京奥运  环渤海湾  经典案例 
描述:浙江宝业集团副总裁王烈铨,放弃了原本优越的工作环境,单枪匹马赴京开辟高端建筑市场。不到3年时间,他不仅成功抢得北京奥运建筑市场上3亿多元“大蛋糕”,而且还把宝业的业务迅速拓展到天津、河北、河南等环渤海湾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浙江建筑企业挥师北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牡丹亭》传奇现存明清版本叙录
作者:郭英德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索书号  中国国家图书馆  省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明万历  汤显祖  刻本  师范大学图书馆  传奇 
描述:汤显祖(1550—1616)的传奇名著《牡丹亭》自问世以来,在明清两代流传极为广泛,现存版本即不下50种。但是各种公私书目记载颇为混乱紊杂,甚或难以凭据。兹据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郭英德《明清传奇
黄希庭:校园里不老的传奇
作者:暂无 来源:教育与职业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希庭  传奇  校园  西南大学  教书育人  老师  教授  科研 
描述:黄希庭教授在西南大学执教近5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只是他获得的无数荣誉之一。西南大学陈红教授说:“有的老师科研做得好,有的老师教学做得好,而黄老师教学和科研都做得好,两边的奖都拿了很多。”
功在编纂、标校--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
作者:周烈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功在编纂、标校--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
用生命诠释的传奇:刘大年与日本医生佐藤猛夫的故事
作者:朱薇  来源:湘潮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大年  佐藤猛夫  医生  日本  传奇  诠释  生命 
描述:刘大年,1915年8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一个农民家庭。作为三代单传的父亲的长子,他背负着全家的希望,从私塾到县城小学,到辍学,再到插班衡阳高中、长沙孔道中学,最后肄业于湖南国学专修学校。此时,中华民族在日寇的步步进逼下面临着
畸形发展的明代传奇:三种明刊《白兔记》的比较研究
作者:陈多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  《长生殿》  《牡丹亭》  南戏  《桃花扇》  《浣纱记》  四部  中国戏剧  中国戏曲  戏曲创作 
描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这些作品在整个中国戏剧文化史上也是第一流的瑰宝,至今还在闪耀着光芒。”(《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三七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