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2)
报纸(3)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8)
按年份分组
2014(3)
2013(5)
2012(11)
2011(5)
2010(3)
2008(8)
2007(3)
2000(5)
1996(4)
1995(2)
按来源分组
其它(3)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1)
齐鲁学刊(1)
投资与合作(1)
大观周刊(1)
鸡西大学学报(1)
现代财经(1)
商情(1)
读《答司马谏议书》所想到的
作者:张子敬  来源:鞍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新法  神宗  反对者  制置三司条例司  免役法  封建官僚制度  青苗法 
描述:的历史,王安石的变法,既切合时弊,又符合封建统治者目前和长远的利益,据说对老百姓也有好处.在封建社会,一个人臣不问你
王安石变法同北宋封建社会各阶级的利害关系-与谷霁光先生商榷
作者:颜中其  来源:吉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地主阶级  市易法  贵族地主  封建社会  封建国家  青苗法  主户  北宋王朝  利害关系 
描述: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并营法等等。这些多方面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当时封建社会各阶级、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浅析
作者:陈荣  来源:江西财经学院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理财思想  改革措施  财政收入  财政工作  青苗法  财政思想  财政改革  中书门下  江苏南京 
描述:)封荆国公.他自熙宁元年入对后共执政九年,罢相后居江宁九年,元祜六年(1086)卒,年六十六岁.
诌谀之士吕惠卿
作者:宋志坚  来源:学习月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吕惠卿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司马光  吸取教训  大改革  预期效果  保守派  向上爬  阶石 
描述:寥寥数字,使入如见王安石当时对人对己怨恨和悔恨的心绪。
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作者:张金龙  来源:渤海学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商鞅变法  社会改革  代表性  地主阶级  奴隶主贵族  封建政权  公元前  青苗法  《续资治通鉴长编》 
描述: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若干次社会改革,其中内容广泛、声势宏大、影响深远的当数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剖析这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变法运动,对认识历次社会改革有着普遍的意义。
论熙丰变法中的司马光
作者:奚柳芳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熙丰变法  免役法  青苗法  变法派  反对派  北宋中期  反面人物  吕惠卿 
描述:马光
中国早期的信用和信用业(下)
作者:徐迎冰  来源:广东金融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信用放款  金融中心  钱庄  抵押放款  青苗法  兑换商  王安石  典当业  金银  票号 
描述:市易和青苗法,都是政府放款,市易是一种抵押信用,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經济
作者:谷霽光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商品经济  地主阶级  青苗法  宋会要辑稿  封建政治  自然经济  封建国家  资治通鉴 
描述: 一問題的提出王安石变法,在当时社会上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这在封建政治中是少见的。王安石变法,曾经引起北宋地主阶级内部的激烈冲突和争论,新法实施过程中有过急剧的反复,稍后蔡京之流又假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危
试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经验
作者:赵继颜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大地主  北宋中期  地主阶级  北宋时期  变法派  司马光  宋神宗  农民起义  青苗法 
描述:和路线斗争,普及、深入、持久的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是有重要意义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是北宋中期杰出的法家。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他被任
闲话王安石的人品
作者:王晓如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变法派  人品  青苗法  宋史  反对派  人物传  司马光  地主阶级  富国强兵 
描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自宋以来对王安石变法一直议论颇多,在《宋史》人物传上也是除了王安石本传对王安石予以肯定外,更多的是对王安石的否定。尤其当我们认真翻阅《宋史》人物传,并从中仔细品味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就更能看出其对王安石的否定——从人品上贬低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