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宋明儒学的中心课题
作者:杜维明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与哲学史)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明儒学  道德实践  知识分子  科举制度  陆象山  刘宗周  王阳明  主观主义  儒家  道德理想 
描述:宋明儒学的中心课题[美]杜维明宋明儒学,如果根据日本岛田虔次先生的提法,可以说是东亚文明的体现。也就是说宋明儒学的兴起,如果从中国的儒学的发展来看,是儒学第二期的发展。第一期是先秦两汉,经过了魏晋玄学、隋唐佛教以后,在思想上,大家一般的提法是儒学衰亡...
陆九渊对理想社会的构思
作者:范立舟 张伟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陆象山  理想社会  生命精神  “理”  道德行为  道德实践  土地兼并  理性精神  纲常伦理 
描述:陆九渊对理想社会的构思□范立舟张伟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他的思想成就不仅在于确立和阐发了道德超验的心学本体论,而且以此为认识基点,在社会政治方面亦颇多创见。其政治哲学和历史学说倾向于在解释世界的同时向社会提供改变...
略论儒家心学对道德主体的论证
作者:刘宏斌  来源: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德主体  儒家心学  道德情感  理想人格  陆九渊  道德实践  王阳明  道德根源  道德认识  儒家哲学 
描述:略论儒家心学对道德主体的论证
吴澄教育思想探新
作者:刘桂林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践履  道德实践  教育思想  知行  朱熹  吴澄  四书  变化气质  明德  初中期 
描述:才是实学。而当时的学风令他深恶痛绝,“今之所以
陆、王“心即理”辨异
作者:丁为祥  来源:理论建设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陆象山  心即理  陆九渊  陆王  知行本体  道德实践  宇宙论  同上  统一途径 
描述:“心即理”是陆象山和王阳明共同主张的理论命题.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哲学史上才一直以陆王并称。实际上,他们的“心即理”命题,不仅在概念含义规定上存在着差别,而且其意旨也确实不同。正是这一不同,才决定了陆象山之为陆象山、王阳明之为王阳明。本文将从比较的角度,对其概念的不同指谓及其命题的不同内涵作一揭
明代初期的心性道德之学
作者:刘宗贤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性道德  明代初期  陈献章  明儒学  知识分子  “理”  陆九渊  朱陆合流  道德实践  方孝孺 
描述:文人学土,一方面却不许将官任用他们,“太祖于国初所克城池,令将官守之,勿容儒者在左右议论古今”冲1辰:(国初事迹》,其目的是防备有能力的知识分子与部下将官结合会威胁他的地位①,有碍其统一大业的实现。明
王安石、张载成性论的异同
作者:毕明良 周勤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道德实践  张载  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道德修养  工夫论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人性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 
描述:的"性有善有恶",但张载也认为"性未成则善恶混"。张载十分重视礼的践履在成性过程中的作用,其"知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