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淮八艳”与“金陵十二钗”
-
作者:严中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金陵十二钗 李香君 林黛玉 薛宝钗 《桃花扇》 秦淮河 寇白门 《牡丹亭》 贾宝玉
-
描述:蜚声中外的秦淮河,是南京的主要水系。河水流至南京通济门的九龙桥,分为内外两河,内河由东水关入城,经城区南部,由西水关出城,与由通济门外流经中华门至西水关的外河汇合,沿石头城入长江。内河被称为“六朝金粉”十里秦淮,它的变迁往往反映出王朝的更替和兴衰。晚...
-
也谈《红楼梦》的主题
-
作者:萧相恺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才子佳人小说 贾宝玉 大观园 《金瓶梅》 王夫人 林黛玉 宝钗 荣国府 《牡丹亭》
-
描述:《红楼梦》主要写什么,或者说它的主题是什么?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还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曾对“旧红学”的一些观点作过高度概括:“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
-
《林黛玉进贾府》读解思路探析
-
作者:焦喜爱 来源:甘肃教育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进贾府》 探析 贾宝玉 《红楼梦》 引导学生 《四书》 深层问题 《牡丹亭》 评价结果 教师
-
描述:《林黛玉进贾府》读解思路探析兰州一中焦喜爱语文教学要把每堂课都变得饶有兴味,依我之见,主要取决于教师“导”得如何。而“导”得好坏的关键又在于教师课前“琢磨”的功夫如何,是否确定了一条明晰、简练、最能揭示课文原义的读解思路。就中学语文课本本身而言,内容...
-
曹雪芹:读不通的《西厢记》——关于《红楼梦》中“读《西厢》
-
作者:陈云发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红楼梦》 林黛玉 《西厢》 曹雪芹 贾宝玉 《牡丹亭》 薛宝钗 崔莺莺 民主思想
-
描述:为中国戏曲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
-
《红楼》曲论
-
作者:郭启宏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雪芹 贾宝玉 林黛玉 《牡丹亭》 审美需求 大观园 《红楼梦》 性格特征 文学性 寄生草
-
描述:《红楼》曲论
-
“贫困难耐凄凉”与贾宝玉的结局
-
作者:胡小宁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宝玉 《红楼梦》 曹雪芹 手抄本 后40回 脂砚斋 《林黛玉进贾府》 “红学” 脂批 《牡丹亭》
-
描述:“贫困难耐凄凉”与贾宝玉的结局
-
名家也有失误时——读英译《红楼梦》偶拾
-
作者:朱曼华 来源:留学生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贾宝玉 英译本 诗词曲 外文出版社 抒情诗 阅读材料 生活情景 西厢记 牡丹亭
-
描述:一版第157页)。但1994年国家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by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却把“蟆更”译为“thefrogs croaking”(“蛙声”/“青蛙呱呱叫”),完全曲解了该诗原文的词义。至今仍未见过出版社或译者公开更正。我选英译《红楼梦》的片段作为阅读材料的初衷是基于
-
元明清文学复习重点
-
作者:严冰 来源:当代电大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明清文学 贾宝玉 封建礼教 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 杜丽娘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人物形象 《牡丹亭》
-
描述:元明清文学复习重点
-
“今古未有之一人”——试论贾宝玉对传统男性形象的背离
-
作者:廉萍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宝玉 《红楼梦》 男性形象 宝玉形象 《牡丹亭》 贾雨村 脂砚斋 《西厢记》 生存困境 社会角色
-
描述:“今古未有之一人”——试论贾宝玉对传统男性形象的背离廉萍脂批对贾宝玉有这样一段评语:“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
-
贾宝玉《春夜即事》诗新释
-
作者:王人恩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宝玉 《红楼梦》研究 杨万里 曹雪芹 《牡丹亭》 《西厢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本草纲目 破晓时 杨诚斋
-
描述:语和内容,前贤今哲已有多种阐释,为后学解读多所嘉惠。但是,客观地说,诸种解释尚有不妥之处,给人以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之感,看来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想从解释“蟆更”一词入手,进而对全诗内容做一解说,兼对张庆善先生的有关观点提出商讨,敬请张先生和其他同志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