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宋代婉约词与六朝诗风之关系
作者:王力坚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婉约词  六朝诗歌  雅俗之争  诗歌创作  艺术形式  文学创作  词体创作  六朝文  内容题材  晏几道 
描述:宋代婉约词与六朝诗风之关系
语峻体健 语反意宽──论杜甫诗歌中的倒装手法
作者:刘焕阳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诗歌  《秋兴八首》  修辞手法  语义构成  《杜诗详注》  王安石  《九家集注杜诗》  诗歌创作  诗家语  月是故乡明 
描述:语峻体健 语反意宽──论杜甫诗歌中的倒装手法刘焕阳诗歌中的倒装,是指在诗句的语义组合中,通过对语词或诗句的颠倒运用,故意打破其意义在逻辑上的普遍顺序,以违反常规的组合程式为特征。倒装分为本句倒装和跨句倒装两种不同的方式,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后世诗词...
犀利的诗风 深沉的思想——谈王安石的几首七言绝句
作者:李善阶  来源:文化月刊.诗词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七言绝句  诗歌创作  变法改革  坚持改革  思想  有补于世  民心向背  以民为本  政治家 
描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晚年封荆国公,故亦称其为王临川或王荆公。王安石生活的时代,是宋朝社会矛盾日趋深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辽夏犯边日渐加剧的时代,朝中内忧外患,困难重重。朝野生活在这种政治和社会气氛中,惶惶
试论北宋元祐诗坛兴盛的原因
作者:秦寰明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梅尧臣  宋诗研究  苏舜钦  诗歌创作  前提条件  王安石  三个阶段  晚唐体  黄庭坚 
描述: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真宗景德、咸平之际,西昆体为代表,二是仁宗庆历前后,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三是仁宗嘉祜前后,王安石为代表。描述这三个时期的宋诗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宋诗如何从五代芜杂萎靡的诗风中振起,又如何逐渐摆脱唐诗而形成宋诗的个性,这些,都为元祜诗坛的兴盛准备了前提条件。
北宋中期三衢文人集团及其诗歌创作
作者:浙人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人集团  诗歌创作  北宋中期  苏轼  王安石  苏辙  经济文化  赵湘  文坛  白体 
描述: 晚唐五代,中原战乱,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衢州(以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各)一带位于浙西,地当三衢八闽交通要道,经济文化也日渐发达,衍至宋初,已显繁荣。就文学而言:有宋一代,三衢文人迭出,蔚为文化之邦;北宋中期,出现了一个三衢文人集团,在全国文坛上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宋诗散论——谈宋人以文为诗、爱国诗及诗与画的关系
作者:张白山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以文为诗”  爱国诗  诗与画  现实主义  欧阳修  唐诗  诗歌创作  王安石  山水画  “诗中有画” 
描述: 一 倘要谈宋诗,我们还得提一下它与唐诗的关系。因为宋诗是唐诗的继续和发展。没有唐诗,宋诗便无所师承。但唐诗相对说比较容易谈,宋诗则不容易谈。你说唐诗成就大,人们没有争议;说宋诗成就大,人们就有争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作者:袁行霈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维诗歌  诗歌创作  画意  禅意  禅宗  世界观  胡应麟  禅学  境界  唐代 
描述:响,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何评价王安石后期诗歌创作
作者:周亮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歌创作  评价  后期诗歌  胡仔  宋代诗人  作者  多样性  作品  诗话 
描述: 对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后期诗歌创作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王安石罢相后,隐居钟记时期的作品是“闲澹”之作。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将王安石的后期诗歌概括为“皆状闲澹”;《优古堂
试评初唐诗人陈子昂
作者:张步云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子昂  文学主张  汉魏风骨  初唐诗  诗教传统  诗歌创作  近体诗  文艺观点  胡应麟  南北文学 
描述:感遇》诗,而是他少量的近体诗。同时文章肯定陈志昂能比同时代诗人更早更具体地反映不义征战后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闻一多的意象理论与意象创造
作者:林植汉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象征性意象  诗歌意象  中国诗歌  审美价值  意象创造  诗歌艺术  诗论  胡应麟  营构  诗歌创作 
描述: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